正文 第25章 塑造優良的品質(1)(3 / 3)

承認人的獨立性、獨特性和事情的現實性,才不至於跟眼前的人或事過不去,才能夠及時擺脫壞情緒的糾纏,騰出精力去解決問題。

改變自我,除了改變自己慣常的思維方式之外,改變自己的注意力,即轉移興奮中心也是一個重要方麵。產生了消極情緒之後,要改變這種狀態,有意識地去找其他的事情做,借以分散注意力,如讀書看報、郊遊垂釣、尋友訪舊、種植花草等等,總之,盡量去做自己平時愛做的事,這也是完全可以選擇的。

還要學會安慰自我。事情已成定局難以挽回的時候,可以使用精神勝利法維護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圖再度振作。

幾隻狐狸同時走到葡萄架下,卻無法吃到葡萄。

第一隻自我安慰說葡萄是酸的,自己不想吃,走了。

第二隻不斷地使勁往上蹦,不抓到葡萄誓不罷休,最終耗盡體力累死在葡萄架下。

第三隻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罵,抱怨人們為什麼把葡萄架得這麼高,不料被農夫聽到,一鋤頭打死在地。

第四隻因生氣抑鬱而死。

第五隻犯了瘋病,整天口中念念有詞:“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想想,哪隻狐狸值得我們學習?

心理學認為,人的好惡和自我評價來自於價值選擇,當消極的情緒困擾你的時候,改變你原來的價值觀,學會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這樣就會使你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從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這種運用心理調節的過程稱之為反向心理調節法,它常常能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

兩個工匠去賣花盆,途中翻了車,花盆大半被打碎。悲觀的花匠說:“完了,壞了這麼多花盆,真倒黴!”

而另一個花匠卻說:“真幸運,還有這麼多花盆沒有打碎。”

後一個花匠運用反向心理調節法,從不幸中挖掘出了幸運。

很多情況下,人們的痛苦與快樂,並不是由客觀環境的優劣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態、情緒決定的。遇到同一件事,有人感到痛苦,有人卻感受到快樂,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在煩惱的時候,與其在那裏唉聲歎氣,惶惶不安,不如拿起心理調節武器,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使情緒由陰轉晴,擺脫煩惱。

俄國作家契訶夫曾寫道:“要是火柴在你口袋裏燃燒起來了,那你應該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紮了一根刺,你也應該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依次類推……照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  謙遜待人的學問

千萬不要等到自己落入平庸和悲慘的境地,才去學習謙遜禮讓的美德,因為此時這種精神已經變質為自卑和低賤。

一匹馬配著金光閃閃的馬鞍,驕傲地在路上走著。後來它走進一條狹窄的巷弄裏,剛好有一頭驢子迎麵而來。

驢子的背上馱了很多貨物,艱難地移動著腳步。馬看到這頭卑賤的驢子,很不客氣地說:“快點讓開,別讓你的那些髒東西蹭著了我,這馬鞍可是很貴重的東西呢!別磨蹭,讓開!”

驢子什麼也沒有說,靜靜地閃在一邊,讓馬先過去。

後來,那匹馬隨主人外出打獵,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於是主人就取下馬鞍,安排它到田裏去工作,要它運送肥料,馱運糧食。

這一天,驢子又和這匹馬在當年的巷弄裏遇見了,一副可憐樣的馬習慣性地順到一邊給驢子讓路。驢子對馬說:“你從前那美麗的馬鞍到哪裏去了?當初你那麼趾高氣揚,可是今天你卻比我都不如,不過還好,看來你已經學會了謙遜禮讓這個美德!”

不要因為成功而輕易驕傲,也不要因為挫折而自甘卑微,莫若時時、事事、處處保持一顆謙遜的心。謙虛地對待別人,別人才能謙遜地待你。

在生活中,越是有成就的人越謙虛,他們縱然內中豪氣幹雲,外表卻永遠謙虛地待人處事,因而頗得人們喜歡。

對待父母兄長和老師前輩自然應該以禮相待,不得傲慢狂放。對待晚輩,也不可以妄自尊大,因為人人都在尋求自尊與被尊重,人人都在尋求身處優勢地位的勝利感。

尤其是已取得非凡的成就之時,更應謙遜謹慎,尊重他人。若鋒芒展露,以粗野的態度對待他人,隻會令人心生不服,處處與自己為難。千萬不要等到自己落入平庸和悲慘的境地,才去學習謙遜禮讓的美德,因為此時這種精神已經變質為自卑和低賤。

信譽是無價之寶

守信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能使你在困難時得到真正的幫助,使你在孤獨時得到友情的溫暖,因為你信守諾言,你的誠實可靠的形象推銷了你自己,你便會在生活和事業上獲得成功。

弗萊克在開始他的創業計劃時,首先向一家銀行借了50美元,他並不急需用這筆錢,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動過這筆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