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網的創始人張濤在美國讀書的時候,不經意間發現當地人喜歡一本名《ZAGATSURVEY》的小書,隨便一翻,發現原來上麵不僅有許多中餐館的信息,還有評級。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都是通過這本小書上的信息來找尋自己鍾愛的美食,並一飽口福的。
“他個人也比較喜歡美食、餐飲,常找一些朋友來了解上海這邊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地方。但最後發現都沒有一個很好的信息來源,不過隻是朋友之間的一些簡單交流。”大眾點評網副總裁龍偉說道。問題的出現就會產生相應的需求,這個問題就成了張濤創辦大眾點評網的最初念頭和靈感。
在靈感的驅使下,張濤在2003年9月在上海創辦了大眾點評網。
想成為第四個巨頭
張濤表示互聯網應該解構成——人、信息、商品、服務——四個元素,每個連接點都有產生巨頭的機會。百度連接人與信息,騰訊連接人與人,阿裏連接人與商品,人與服務之間即是第四個巨頭的席位。而張濤正是把大眾點評網定位為第四個巨頭。
不過,張濤的雄心壯誌並沒有讓創建之初的大眾點評網變得前景可期。而是經曆著所有創業公司都經曆過的艱辛和磨礪。創業之初,張濤一個人悶在一間破舊的小樓裏編程序。他先做了一個互聯網頁麵,然後鼓動身邊的親朋好友去點評光顧過的餐館,再將評論寫到頁麵上。
這時,周圍的朋友們也會投來質疑的眼光,並潑上一盆冷水。“這怎麼可能賺錢?“你好歹也是從美國回來的。”這種刺耳的言語在那時的張濤耳旁會不時地響起。
他回憶創業當年的窘迫時說道,“我太太還有一份正常的工作,也夠養活家,我還可以每個月從她那邊拿一點兒錢。”
雖然有過糾結,但是張濤還是挺了過來。然而,公司要想盈利就必須能夠吸引用戶。那麼,大眾點評網的用戶從哪兒來呢?起初,他采用一種獎勵的方式來吸引用戶在大眾點評網上麵寫點評。他說:“最初時,如果用戶在大眾點評網上寫20份點評,我會承諾送一本類似於Zagat餐館指南的書給用戶。”
“2003年、2004年,一家網站的信任度比較低,可是當我們編輯一本書後,白紙黑字會讓用戶覺得我們比較權威、可信度比較高。”張濤回憶道。正是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大眾點評網不僅形成了一個小的社區,還給他們的團隊帶來了一些收入。
就這樣,在創業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張濤都將注意力聚集在內容上,他們清楚地知道,隻有內容才能帶來流量,帶來收入。此後,當用戶量有了一定積累後,他們推出了一款產品,即會員卡。
大眾點評網按照持卡用戶實際消費額的一定比例向餐館收取傭金,以積分的形式返還給一部分會員後,剩下部分就是大眾點評網的收入。
雖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發了幾千萬張的會員卡,但是它的弊端很快就顯現了出來。一方麵,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隨身攜帶會員卡,另一方麵,由於從事餐飲的人員流動性很強,導致他們對合作飯店員工的培訓就顯得風險很高,可能在熟悉業務之後,這個人就走了。
基於這兩方麵的考慮,張濤覺得會員卡並不會取得很好的發展。於是,大眾點評網就果斷的將這項業務取消了。
張濤說:“我們肯定會有成功和失敗,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問自己,大的方向是什麼?用戶需求到底在不在?吃喝玩樂用戶要找優惠,商戶的需要營銷,這個需求是存在的,究竟用什麼樣的模式和產品去滿足需求,就是一個嚐試過程。”
會員卡的嚐試失敗了,不過一個方向的失敗,可能就會預示著下一個方向的成功。電子優惠券就是張濤他們所尋找的這個正確的方向。電子優惠券能夠很好的將線上和線下的消費行為很好的連接起來,同時,也能夠很好的吸引商家。
“我們在做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兩部分,一是,幫助消費者找信息,找餐館,包括點評、評級,甚至是在手機終端上的簽到;二是電子優惠券,這是線上用戶要使用的內容,也是打通線上線下的一個手段。”張濤說道。
不過,在大眾點評網的發展一片大好的形勢下,一種潛在危機在持續的發酵著。一些商戶認為,網站上出現的差評是大眾點評網對商家的惡意勒索,是一種陰謀。大眾點評網的解釋也是無濟於事。雙方之間的矛盾愈發升級。最終一些商家將大眾點評網告上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