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功的企業,隻有時代的企業。”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說,“企業所謂的成功,隻不過是踏對了時代的節拍。現在時代發展非常快,哪怕是全世界頂級的企業,在一瞬間跟不上步伐,就可能萬劫不複。”
?張瑞敏說:“做企業其實就像登山一樣,你到達的位置越高,危險性就越大。”
這樣的憂患意識讓海爾像一隻驚弓之鳥,時刻準備躲避隱蔽之處飛來的子彈。張瑞敏甚至很少提及他和海爾過去取得的成就。“沒有激動人心的故事發生的企業就是好企業!”?
時代的海爾
1984年的一天,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工人們,在複雜的情緒中迎來了一年中的第四位廠長。當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已經虧損147萬元,處在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邊緣。張瑞敏作為新廠長接手這一名副其實的爛攤子後,頒布的第一條廠規是——“禁止隨地大小便。”聽起來有點啼笑皆非,但當時車間髒亂不堪、沒有秩序的狀況可想而知。
一年後,張瑞敏狠狠地“秀”了一把。為了提升青島電冰箱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張瑞敏引進了德國技術。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在庫房裏挑來挑去,發現很多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裏的冰箱都檢查了一遍,發現76台存在缺陷。“全部砸掉!”張瑞敏當場宣布,“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說完卷起袖管,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台。
砸冰箱三年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1991年,海爾集團成立,張瑞敏任總裁。帶領已經在冰箱領域豎立起品牌的海爾集團踏上了多元化之路。通過並購,海爾在洗衣機、空調、電視等家電方麵都有了布局,甚至一度還經營了金融、電腦、手機、藥業、家居等多項業務。
在兼並重組的過程中,張瑞敏總結出了自己的“吃休克魚”理論。通常人們把企業間的兼並比做“魚吃魚”。所謂“大魚吃小魚”,即大企業兼並小企業;“快魚吃慢魚”,即新技術企業兼並傳統企業;“鯊魚吃鯊魚”,即“強強聯合”。張瑞敏認為,海爾兼並,吃的不是小魚,不是慢魚,更不是鯊魚,而是“休克魚”。“休克魚”的肌體沒有腐爛,隻是處於休克狀態,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實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很快就能夠被激活起來。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海爾早年並購了18家企業,走出了一條靠統一企業文化取勝的道路。
“文化是企業的靈魂,無形資產可盤活有形資產。”多元化成功後,張瑞敏在1998年又把海爾帶到了國際化的道路上。海爾在美國南卡建了廠,還並購了意大利的一家冰箱廠。很多人認為海爾是在盲目擴張,為其擔憂。不少人說:“美國的優勢在於技術領先,劣勢在於人力成本高而且市場飽和,去美國無異以己之短攻人之長。”但張瑞敏不認為自己在冒險,因為當時海爾向美國出口冰箱的數量已經達到50萬台,超過了建廠的盈虧平衡點。今天,海爾在美國是十分受人們青睞的家電品牌,這也是海爾成功國際化的一個縮影。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暴四處蔓延,張瑞敏感到危機迫近,宣布要將海爾轉型——從以企業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型,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8月28日,張瑞敏決定要“砸”掉物流倉庫。市場人員立馬炸了鍋:市場形勢這麼差,有倉庫都未必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更別說取消倉庫了。要是取消倉庫的話,銷售肯定要大幅下降。
客戶的反應也很激烈:“你們要取消倉庫,大方向我們認可,但你們這樣做是違約的。”沒了倉庫,客戶很難及時提貨。但張瑞敏決心改革,他說:“賣不出去就停下來,停下來怎麼辦?停下來倒逼企業內部的體係。”為了不讓變革的成本影響到客戶,海爾改變了自己的供應鏈流程,周下單、下周單,按單生產。雖然沒有倉庫了,但通過訂單模式和流程的變革,海爾把貨放在公路上,放在集裝箱上,實現了即需即供。
?張瑞敏不是神,不可能永遠洞悉每個階段的商業環境變化。事實上,外界對他的質疑一直並未消失,就連張瑞敏自己都說,“我一直走在不斷試錯的道路上。”
互聯網之“火”
從2007年開始,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急速發展,一度鯨吞了不少線下零售渠道的利潤。麵對電子商務的來勢洶洶,渠道商或戰或和,以蘇寧、國美為代表的傳統渠道正在經受著一場生存考驗。
2013年,互聯網的“烈火”又燒到了以往隔岸觀火的製造企業腳下。小米手機繼續爆紅,雷軍帶著他的“互聯網思維”重塑了智能手機的產業鏈。?
智能手機行業硝煙四起的同時,樂視、小米又把戰火引到了電視領域。?
現在,這把火又蔓延向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日前,互聯網巨頭穀歌宣布以32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智能家居設備製造商Nest。從蘋果離職的兩位高管創立的Nest公司,一直關注被矽穀遺忘的家用電子產品領域,引入全新設計,讓家電更加智能化、軟件化,他們開發出了智能恒溫器、煙霧探測器這樣的精小而創新的產品,可以讓用戶隨時掌握家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