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曆史,立足現實,我借鑒平民教育思想,從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針對社會上隻重視文化成績、忽視學生品行培養的現象,明確提出了“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育人理念。在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和石家莊市第四十四中學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教育實踐,並且不斷豐富相關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創新教育載體,產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會影響。
我們所說的成人,即成為一個有道德、有理想、守法紀、講文明、愛生活的社會意義上的人。同時我們也賦予“才”新的含義,即人格與才華的高度統一,是德才兼備的社會有用之才。這種“才”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它和一個人的天賦、學習條件、教育環境及後天努力有關,實現有一些難度,所以我們提出“不苛求”。理念中的“人人”和“個個”意思相同,都是指生物個體,即生命意義上的人,而“成人”中的“人”則是指社會意義上的人,這個“人”的培養和形成不會受個人天賦、生活條件等限製,但是與教育環境關係很大,且人人都可以實現,這是培養人的最基礎的要求,因此我們說“但必須”。我們在實踐中明確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即成人是基礎,成才是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其含義是人的現代化。綱要強調教育均衡,強調法治,強調傳統文化的回歸,強調核心價值觀基礎上人性的回歸。未來的社會是靠今天的學生去建設的,是靠他們帶著自己的理想與價值選擇去創造的,我們就是要把學校的教育看作“培養能夠創造未來社會的人”的教育,看作培養既有社會責任感又充滿個性與主體性的人的教育。因而,這就要求學校通過教育把“學習的基礎”轉化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當今社會,知識與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發現,進入21世紀,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但是一個人在成長中養成的良好習慣、高尚品格卻永遠不會過時,而且能受益終生、曆久彌新。
當然,重視成人並不等於排斥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成才是成人的引導和提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應該是成人與成才並舉。陳玉琨教授在《一流學校的建設》中特別指出:“教書育人是完善學生人格與提升學生智慧相統一的過程……但人格的陶冶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完善學生的人格既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提升學生智慧的重要手段。”這裏所說的“完善學生人格”就是成人的過程,“提升學生智慧”就是成才的過程。成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力量所在,它能給人帶來成就感和榮譽感的內在價值,支撐一個人在高尚品德的層次上不斷提升,為社會、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始終認為,學校是培養“人”、培養公民的地方,而不隻是培養精英的地方。在學校教書和育人的兩個目標上,我們把育人的重要性放在了知識傳承之上。“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詮釋了德育與智育之間的關係,也說明了我們的教育就是必須把成人作為基礎,把成才作為更高的目標。
2.教真知育真人,學真知做真人
我的平民教育情結緣於1983年到新疆支教。那時烏什縣非常貧窮(現在仍然是國家級貧困縣),盡管我作為老師吃住條件已經格外優待了,但仍然與在石家莊父母身邊沒法比。大概老師們和學生家長們也看出了我的不適應,於是大節小節甚至雙休日都輪流邀請我去他們家裏吃飯,並把他們平時舍不得吃的最好的食品拿出來款待我。21歲的我遠離故土,在千裏之外的新疆,能吃到這樣可口的飯菜,能體驗到如親人般的關懷,讓我至今念念不忘、頗為感懷。也許我從那時起,就與最普通百姓的生活相連、情感相通。在四十中,麵對全市最優秀的學生,我提倡做大寫的人,做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在四十四中,麵對眾多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我提倡平民教育,希望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將來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平民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其源頭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與實踐。這是我國較早的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也是平民教育思想的起源。
進入近現代以來,有兩個人在平民教育的發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晏陽初(1893—1990),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從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曾到法國戰地服務中心的華工中開展平民教育。後回國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協會並擔任總幹事,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平民教育中,他在河北定縣開展鄉村平民教育探索,後來發展到蔚為壯觀的“鄉村建設運動”。他撰文《平民教育概論》,詳盡地闡述了他的“平民教育”理論與構想,並事必躬親、熱情推行,譜寫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一頁。晏陽初在《平民教育概論》中提到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個的人”。所謂“整個的人”,第一要有知識力,第二要有生產力,第三要有公德心。陶行知,是平民教育的又一位倡導者和踐行者。陶行知提倡的平民教育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出了他對廣大平民百姓教育的期望,即“求真”。作為教師要“教真知、育真人”,作為學生要“學真知、做真人”。這裏的“真”高於知識學問層麵,指人的道德品質層麵,與晏陽初提倡的“整個的人”內容相當。
平民教育有三個層次:從教育對象上講,是麵向平民的教育,是麵對普通老百姓的教育,並不局限於鄉村;從教育內容來說,是對學生進行全麵素質培養的教育;從教育目標上說,是培養具有平民情懷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