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古人解釋為“草木之初也”,也就是蘊含極大能量的意思。現在的“才”指才能、本領,一般指專業拔尖、知識豐富、學曆高的人。在很多人眼中,“才子”、“有才之人”的稱謂是成功的標誌,是令人羨慕的。

在我國傳統“人”的教育中,一直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古人雲“德教為先,修身為本”。就國家而言,“德者,國之基也”;就群體而言,“德者,民之信也”;就個人而言,“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也提到:“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請記住:遠不是你所有的學生都會成為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藝術家,可是所有人都要成為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假如學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教育任務的話,放在首位的是培養人,培養丈夫、妻子、母親和父親,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養未來的工程師或醫生。”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可以看出,人才是德與才的統一,是以對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或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的貢獻、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為標準的,而不應該是以學曆、文憑為根據的。

甚至西方宗教教育也強調同樣的觀念。馬裏坦在《新托馬斯主義的教育觀》中強調:“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確切地說,幫助兒童成為充分成型的和完全無缺的人……必須看到,廣義的教育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全部生活過程中是不斷進行的。”

然而,進入現代社會,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今天,重“才”逐漸壓倒重“人”。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大部分人較看重“考試成績”,往往把成才放在了第一位,而恰恰忘了成人是成才的基礎。許多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帶有明顯的功利性,他們關心的是孩子的學業成績和智力開發。他們片麵強調智育,而忽視了對孩子的人格教育。重才輕德的思想,使家庭教育走進誤區。在學校,也不乏重智育、輕德育之舉,不少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而忽略了對學生成人的教育。學校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分數和升學率展開,透支學生和教師的身體,“沉醉”於題海戰術,甚至不惜重金“聘請”高分學生。學生感受不到生趣和快樂,隻是為了更高的分數,獲得升入名校的資本。

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必然造成一些學生分數遙遙領先、道德品質每況愈下。很多獨生子女,在家備受寵愛,缺乏勞動意識和責任心;許多學生,沒有起碼的尊師敬長觀念,把老師的無私奉獻和他人的關心嗬護視為理所當然,不知感恩;許多學生,缺乏同情心,對弱勢群體毫無憐憫之心,對後進同學態度冷漠;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見義勇為這些基本的傳統美德在一些學生身上幾乎看不到。升入高等學府後,這樣的學生胸襟氣度自然狹隘。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一些大學裏所謂的精英已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沒有愛國情懷,缺乏民族氣節,隻為自己的前途奔波,毫無回報社會之心。這種教育狀況下培養出來的“英才”,豈能肩負起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任。

對於學校來說,我們知道“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但是“隻有分數又過不了明天”。我們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時,不能忽視還有一些基礎薄弱、學習吃力的學生,他們前進的腳步越來越沉重,與目標漸行漸遠,他們不應該成為教育的棄兒,我們應該幫助他們首先成人。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育理想是一個新的挑戰。專業拔尖、知識豐富的精英,各行業的領軍人物,如果他們品格高尚,就會在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如果他們自私自利、道德敗壞,把知識當成滿足私欲的手段,把才華當成謀取利益的砝碼,就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隻有成為一個遵規守法的文明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才能將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才會在成才過程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真正成為造福於社會的有益之才。因此,成人教育在當下的中國教育中具有極大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不能苛求人人成才,更不能把成才當成育人的唯一目的。良好的品德、積極的人格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達到的基礎水準,個個成人是普遍性要求。在教育中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才為本”,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這關係著我們全民的素質和國家的未來。

由此觀之,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一個人身體素質較差,頂多做不了事情;一個人知識水平不高,可能做不好事情;一個人道德品質低下,那就一定不會做好事情;要是一個人身體壯、能力強、品質劣,那一定會做壞事情,那就真是“危險品”了。化用司馬光的話是“德才兼備是能人,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會害人”。之所以許多智商高、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才子”卻墮落犯罪,就是因為他們所得到的成“人”教育太少,因為他們隻重視聚“才”而忘了做“人”。正如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代蕊華教授所講:我們要努力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君子”,絕不能培養出那些“愚人”和“小人”,但是也不能放棄對於“聖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