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講 恭親王府 △一、王府變遷(1 / 2)

第五十講 恭親王府 △一、王府變遷

恭王府有一個傳說:京華何處大觀園?請看北京恭王府。就是說,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是以恭王府作為藍本的。這個說法,有的學者讚成,有的學者反對。其實,無論曹雪芹的《紅樓夢》有沒有以恭王府為藍本,今人倒是可以通過參觀了解恭王府,更直觀形象地理解《紅樓夢》,因為這裏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公主、王爺等貴族的居住實況,與《紅樓夢》所描寫的賈元春回娘家大觀園省親有相似之處。

恭王府平麵示意圖

北京的什刹海,位於北海的西北,與西苑三海水係相通。元代這裏是重要的水運碼頭,清代逐漸在什刹海周邊,建起許多大宅院。這裏區位高貴,水道蜿蜒,楊柳成蔭,鬧中取靜,環境優美,非常宜居。恭親王府就坐落在這裏,今為西城區前海西街17號。

恭親王府的變遷,要從乾隆權相和珅說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這座府第由和珅始建,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下嫁到這裏,後逐漸形成三路四進、前邸後園的格局。中路用於禮儀,東西兩路用於居住:公主和額駙居東,和珅居西。嘉慶四年(1799年),和珅伏誅。公主和額駙仍是這裏的主人。但沒其園第,賜成親王永瑆;沒其宅地,賜慶僖親王永璘。而後是嘉慶帝的幼弟慶僖親王永璘搬進府裏西路居住。這裏有一個故事。永璘相貌豐偉,皮膚黧黑,不愛讀書,喜歡音樂,尤好遊嬉。少時嚐微服出遊,到小巷尋樂,乾隆帝討厭他,降為貝勒。後燕居府邸,以聲色自娛。乾隆末年,皇子覬覦皇位,永璘笑道:“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頂上,惟求諸兄見憐,將和珅邸第賜居,則吾願足矣!”(《嘯亭續錄·慶僖王》卷五)嘉慶帝籍沒和珅家產後,果然將其府宅賜給他。所以,在一段時間裏,和孝公主居東,慶王居西,慶王和他幼妹共同居住在這處府邸。公主和慶王死後,慶王的兒子降為郡王,這裏便成為郡王府。

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帝繼位,將此府賜給皇六弟恭親王奕居住,從此這裏就成為“恭親王府”。恭親王奕去世後,世襲罔替,直到民初。王府花園直到同治年間才建成,與王府保存至今。

今天看到的恭親王府,格局為前府邸、後花園,占地61120平方米,是一座三路四進、前邸後園的大四合院。

先看府邸:府邸分為中東西三路。

恭王府是唯一保存完整、世襲罔替的王府,圖為其正殿銀安殿(複建)

中路大門,二門,銀安殿,神殿,後罩樓。兩道大門,體現了親王府邸的規製和氣派。銀安殿是王府的正殿,為禮儀性的殿堂。神殿是舉行薩滿祭神祭天的殿堂,殿內安設煮祭肉的大鍋,院子裏還保留著安插神杆的石座。後罩樓有兩層,東西長156米,計109間,是清代王府後罩樓的特例。後罩樓最西端是精致的室內花園——“水法樓”。上下兩層,疊砌假山,噴泉水池。後罩樓原是和珅夫人馮氏居所。奕把它改成儲藏珍寶的倉庫,其窗戶形狀各異,有圓形、方形、桃形、石榴形、書卷形等,傳說這是暗示每間屋子裏珍藏不同寶物的標誌。這些寶物後來多被末代恭親王溥偉變賣。

康熙帝禦筆“福”字碑,被譽為“天下第一福”,是恭王府鎮府之寶

東路多福軒,樂道堂。東路原為和孝公主居住,後來恭親王也居住在東路。多福軒,和孝公主居住時為延禧堂,是和孝公主和額駙豐紳殷德的居所。恭親王時期,多福軒是恭親王的客廳兼書房。其匾額“多福軒”為鹹豐帝禦題。軒內正中懸掛“同德延釐”(釐,這裏讀xǐ,意為同福,同禧)匾,是光緒七年(1881年)慈禧所寫。傳說當年慈安病逝,光緒尚幼,慈禧集權,匾上四字是告誡奕:與慈禧“同德”,才能“延釐”。多福軒內四壁靠近天花板處,懸掛有十餘塊“福”“壽”匾額。匾上“福”和“壽”字鬥方,菱形紅色,為皇帝或太後書賜給恭親王的。每年正旦,恭親王得到賜“福”賜“壽”後,回家將新鬥方覆蓋在舊鬥方之上,寓意添福增壽。樂道堂,原是和孝公主的寢室,室內梁架上至今保存著乾隆時的鳳凰貼金彩繪。金色的鳳凰之間綻放著華貴牡丹,盡顯和孝公主的尊貴身份。她在此居住了34年。後恭親王也把這裏作為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