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講 太上皇宮 △二、寧壽花園(1 / 1)

第四十三講 太上皇宮 △二、寧壽花園

皇宮內的花園,主要有坤寧宮後禦花園、慈寧宮花園、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在國家一統、政局穩定、財力雄厚、文化繁盛時修建。其園林布局、藝術特色、文化蘊含,移天縮地,在皇宮現存花園中,不僅是獨樹一幟的,而且是集大成之作。乾隆花園是中華園景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花園布置在南北160米、東西37米的縱長地帶,占地5920平方米古建麵積有不同算法,如從內牆、外牆、柱中、台明(台基)算起,所以同一建築往往有不同的建築麵積。本書主要根據故宮提供的數字,也有自測的數字。,空間狹窄,格局緊湊,靈活多變,時暢時閉,曲徑通幽,景致各異。花園從南到北,庭院布局,分作四進。

第一進,衍祺門裏,主體建築為古華軒。這是一座敞軒,軒前有一棵古楸樹,以樹借景,修建敞軒。軒對聯曰:“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柏是佳朋。”軒前院中布置山石亭台,華而不麗,別具風采。東麵為承露台,西麵為禊(xì)賞亭,亭中設流杯渠,是乾隆帝與近臣舉行曲水流觴宴樂的地方。流杯渠的水源,是南邊假山石後的一眼水井,汲入缸裏,導入渠中,蜿蜒回流,仍到井中。曲水流觴是引水渠中,浮杯賦詩,杯停飲酒,賦詩唱和,詩酒為樂。亭內石碑上刻著乾隆帝臨摹董其昌的“蘭亭記”。這裏有一個故事:古時每年三月上巳日,人們去水邊洗滌不祥,這叫祓(fú)禊。王羲之就是在這一天與友人祓禊,寫下著名的《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寧壽花園的禊賞亭是為傳習這個雅俗而建的。

乾隆帝與近臣在此舉行曲水流觴宴樂,既有趣也不失禮節

東南角為曲尺廊,隔出一個小院,布局巧妙,步移景隨。西北角在假山上建旭輝庭,經爬山廊與山下禊賞亭連通。曲尺廊與爬山廊,曲直相間,斜平各異,構思新穎,兩相呼應。

第二進,以遂初堂為主體建築,院內湖石點景,環境雅致幽靜。“遂初”之名,嘉慶帝解釋說:“蓋自乾隆初元,上蒼若得仰同聖祖仁皇帝紀元周甲,即當禪位。”後來上天果真遂了乾隆帝的初衷。遂初堂中的匾額是“養素陶情”,乾隆帝已經富有天下,他追求的是一個“素”字。遂初堂的西北是延趣樓。

第三進,以山景為主,庭院中峰巒疊翠,奇石突兀,崖穀峻峭,洞壑邃幽。環山布置建築,北為萃賞樓,樓西為養和精舍,是兩層精美樓閣。樓下南室聯曰:“四壁圖書鑒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聳秀亭建在山上,上下遊廊,回曲相聯。山麓之陽,有三友軒,取歲寒鬆、竹、梅三友之意。軒內有暖炕,為冬季遊園憩息之所。三友軒內月亮門,用竹編為地,紫檀雕梅,玉雕梅花、竹葉,構圖清新,色彩諧和。

第四進,符望閣,是全園主景建築,間隔縱橫,曲折迂回,裝飾精美,變幻無窮。觀賞閣內景色,至少需轉二十個方位。置身其中,穿門檻之時,往往迷失路徑,所以俗稱“迷樓”。閣四周以遊廊和短牆分成幾個似通又隔的庭院,一眼一景,一步一趣。閣前疊石堆山的主峰上有碧螺亭,圖案全用梅花,形狀新穎別致。亭下為五瓣須彌座,圓形板內外雕刻著梅枝,亭簷額枋彩繪梅花,亭頂用五條垂脊分為五個坡麵,也象征梅花五瓣。這座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好像是無數梅花簇擁成的大梅花籃,所以俗稱“梅花亭”。

倦勤齋在花園最北部,以一座精美的兩層樓為全園景觀收束。樓中對聯是:“信可超繪事,於焉悅性靈。”齋內嵌竹掛簷,鑲玉透繡槅扇,一派江南景色,風格清新,精致絕倫。倦勤齋內小戲台,裝點著竹籬藤蘿。乾隆帝多次在這裏觀賞習藝太監演唱的岔曲。岔曲是當時流行於八旗的小曲,演唱者用八角鼓和三弦伴奏。乾隆帝命詞臣借用其調,另編新詞,詠唱太平雅事,曲目有百餘種。清初至鹹豐以前,宮中演戲角色,都由太監充當,不許民間戲班入內,清宮為此建立了太監習藝的南府,後為升平署。在倦勤齋聽曲,是乾隆帝、慈禧太後晚年的一件樂事。

寧壽宮區有三個特色:一是殿堂、寢宮、花園融合一體,二是實用、藝術、華麗融合一體,三是敬祖、敬佛、敬天融合一體。從而成為紫禁城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