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講 太上皇宮 △一、寧壽布局(1 / 2)

第四十三講 太上皇宮 △一、寧壽布局

寧壽宮區平麵呈長方形,南北406米,東西115米,麵積約46000平方米,有房屋千餘間,好似紫禁城全景的縮微版。寧壽宮總體布局,分為前部和後部。

據說九龍壁的一個構件曾被燒壞,木匠以木料雕補,最終以假亂真

宮區前部最南端有一座九龍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建造。中國現存最著名的九龍壁有三處:一處在山西大同,是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端禮門前的照壁,寬45.5米,高8米,厚2.02米,為中國最大的九龍壁。另一處在北京北海公園羅漢堂前,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寬25.52米,高5.96米,厚1.6米,除了壁前壁後各有九條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及瓦當、琉璃磚等建築構件都有龍的圖案。有人統計,北海九龍壁上共有635條龍,為中國龍最多的九龍壁。再一處是皇極門前的九龍壁,寬29.4米,高3.5米,厚2.06米,由247塊預製七色琉璃磚拚砌而成。下部為白石須彌座,上部為黃琉璃瓦頂,中間為9條巨龍浮雕,體態矯健,活靈活現。全幅壁麵以海水為襯景,有9條戲珠巨龍在奔騰。從皇極殿南望九龍壁,正中黃色蟠龍馴順蜷伏,姿如朝覲,勢如拱衛,以其氣勢磅礴、雕製精細、色彩華美、形象逼真,而成為中國最美的九龍壁。

這座九龍壁從東數第三條白龍下腹是用木料雕鑿成形後補裝上去的。這裏有一個傳說,當年在燒製這座九龍壁構件時,工匠不小心把這條白龍的龍腹構件燒壞了,但工期緊迫,來不及再燒。有位木匠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刷上白漆,安裝上去,從外觀看去,可以亂真,竟然瞞過了官員督檢,工匠也免了一場災難。

皇極殿雖不在中軸線上,卻是級別很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

壁之北、宮之前有兩重門——皇極門和寧壽門。門內是獨立庭院,主要建築前為皇極殿,後為寧壽宮,即前殿後宮。殿與宮距離僅11.5米。皇極殿為重簷廡殿頂,故宮不在中軸線上的重簷廡殿頂宮殿,隻有奉先殿和皇極殿。皇極殿的殿名和殿頂,顯示出皇極殿為最高皇權的象征。寧壽宮形製略同於坤寧宮,清用於祭神,今為珍寶館。

宮區後部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主,兩翼為輔。

中路養性門內,有四個既分又合的庭院,主要建築依次為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這裏主要是生活區。

養性殿,形製與養心殿相同,正麵也有抱廈。乾隆帝詩雲:“允宜歸大政,餘日享清福。是用構養性,一仿養心屋。”原為乾隆帝做太上皇時的日常起居之所。殿的西暖閣,頗具特色:有佛堂,設二層仙樓,內置佛像和佛塔;有墨雲室,仿三希堂,因乾隆帝得古墨而命名。古代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墨,極難保存,以古為貴。

樂壽堂,在養性殿後麵,擬為乾隆帝歸政後的寢宮。堂麵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形製尊貴,體量高大。前臨廣庭,左右遊廊,各設屏門,局勢開朗。廊壁鑲嵌“敬勝齋法帖”石刻。堂內槅扇,仙樓裝修,多用花梨和紫檀等珍貴名木,雕刻奇絕,金玉鑲嵌,工藝精美,極盡華麗。

《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采玉到製成,長達十年,僅雕刻就用了十五萬個工

樂壽堂後門內,有一座《大禹治水圖》玉山,用新疆和闐(和田)密勒塔山青白玉,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刻完成,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330公斤。據記載,先是開山采玉,後是長途運輸。從和田到北京一萬一千一百裏,需製作特大專車,前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後用若幹夫役扶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冬則潑水成冰路,日行五六裏,需三年才能運到。玉石到京後,乾隆帝選用宮中珍藏宋人名畫《大禹治水圖》為藍本,派畫師照圖摹畫在玉山上。先做玉山蠟樣,怕蠟樣融化,又刻做木樣。再經運河,載往揚州,能工巧匠,照樣雕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開工,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成,曆時六年零八個月。玉山從采玉到製成,長達十年,僅雕刻就用了十五萬個工。同年玉山運到北京,安設在樂壽堂。玉山雕刻大禹治水的壯觀情景,崇山峻嶺,古木叢立,洞壑溪澗,地勢險惡,大禹在山腰勞作,民眾鑿石開山,使水下流。這幅生動圖景,按玉材天然色彩,做藝術加工而成。背麵刻有乾隆帝禦製詩,歌頌大禹治水,功德萬古不朽。像這樣大的玉材,用來製造一般器物,似大材小用,但製成玉山,會久存不朽。詩中告誡子孫,如為追求珍玩,今後不要再做。這座由一塊整玉四麵雕琢成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構思巧妙,雕工精絕,充滿動感,鬼斧神工,堪稱中華藝術奇珍,顯示中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藝。(《故宮經典·故宮珍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