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2 / 3)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過程中,始終是收斂鋒芒,藏而不露,列舉許多人為英雄,不把自己算入英雄之列。在當時的情況下,他采取這種態度是比較明智的。曹操雖然看出劉備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下之誌”,但劉備的現實表現令他比較放心,感覺不會對他構成威脅。這樣,劉備才得以乘機逃出曹操設置的籠網,演出後來“三國鼎立”的故事,如果劉備當時自吹自擂,鋒芒畢露,結局可能是另外的樣子了。

在“煮酒論英雄”的開頭,曹操說了關於龍的變化的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段話可以作韜光養晦、待時而動的注解。

韜光養晦,不僅適用於天下的政治人物,對我們一般人立身處世也是有啟發的。肖統《靖節先生集序》中說:“聖人韜光,賢人遁世。”聖人和賢人把自己的名聲和才能隱藏起來,不到處炫耀自己。老子所說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思是說,國家銳利的武器不可以隨便向人炫耀;同樣的道理,個人的才能本領也不可以隨便向人炫耀。

自吹自擂,到處炫耀自己的本領和才華,至少會產生兩種不良效果。一種不良效果是引起別人的反感,因為誰都不願意和自吹自擂的人打交道。另一種不良效果是引起別人的猜忌。妒賢嫉能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為了免遭別人嫉妒和打擊,收斂鋒芒,掩藏才能,有時是明智的選擇。另外,在和對手競爭的過程中,到處誇誇其談,自我吹噓,容易暴露自己的實力和意圖,這樣就會被對手利用而遭受失敗。

古人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這大概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含義。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有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當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時,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戒,所以就有了藏巧用晦的各種處世應變的方法。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揭示了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處世法則。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以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期間從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取了謀臣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一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對於一般的普通人,也應該有包藏、凝重的胸懷與氣度。有這樣一句名言:“取象於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世,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要圓活,要能隨機而變,但“內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例如,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慣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過於顯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來,“處世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既可以保全氣節,也可以保護自己。

一個人在世上,性格是不能過於張揚的。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受教於老子。當時老子曾對他講:“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於做生意的商人,總是隱藏其寶貨,不令人輕易見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卻顯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誡人們,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將欲望或精力不加節製地濫用,是毫無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