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幾乎是一出世就受到了熱烈歡呼—— 可是這本書講的內容,對當時那些人的生產生活完全沒有指導意義。它是一個“哲學”,目的是解釋天體的運動。人們研究自然哲學的時候心裏想的並不是將來搞發明創造工業革命,他們純粹是想知道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種與直接生存本能無關的思維追求,也許源自人類進化成智人以來就有的一個特性。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裏說智人相對於其他直立人的一個認知升級,是我們能夠想象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先想到,然後才做到的。
中國有很多人認為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人的思維方式,然後思維方式才對生產生活有一點——有限的——指導作用。可是仔細考察人類曆史,似乎並不是這樣。在真實曆史中思維方式總是先行,是先有了思維方式的重大改變,才有了生產生活的重大改變。
比如說,以前的學者以為新石器時代的人是因為有了農業種植生產,才有了固定的住所。可是最新的考古發現中有個“哥貝克力石陣”,這是采集狩獵者的作品,是個宗教遺跡。人們似乎為了宗教祭祀的方便才住到了一起,然後人們為了能住到一起才開始發展農業。
科學不就是這樣的嗎?先有一個與日常生活無關的想法,然後這個想法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
永遠都是想法先行。能產生超越日常事物,同時又有價值的想法,這才是科學這個事業的本質行為。
但科學家是人不是神。人產生科學想法的過程,一點都不自然。
科學家的內心掙紮
我以前就是個物理學家,做過十多年的研究工作。我的一個重大體會是做研究和學知識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再難的物理教科書也是對真實物理研究的大大簡化。有很多東西一旦跟你說破了,你接受了,完全可以很輕鬆地照著去做——但如果沒人告訴你,你要自己想出來可就難了。有時候你還要克服心理障礙。
比如萬有引力定律,現在人人都知道任何有質量的東西之間都有吸引力,但是當年牛頓可不知道。什麼蘋果砸在頭上頓悟的故事其實是個童話。
牛頓寫第一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時候,仍然隻把引力當成是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他沒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但是還不確信,地球上的各種東西之間也存在引力。牛頓是到後來才相信引力是普遍現象。
而到這一步,人們就必須接受一個在當時很不尋常的觀念:天上和地上的東西都受同一套物理定律支配!
達爾文也麵臨這個問題。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但是沒有辦法協調進化論和上帝的關係。如果各種生物都能自發地通過進化產生,那上帝的任務是什麼呢?如果科學定律不僅適用於天上和地下,還適用於人,那上帝就無事可做了!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幾乎是一出世就受到了熱烈歡呼—— 可是這本書講的內容,對當時那些人的生產生活完全沒有指導意義。它是一個“哲學”,目的是解釋天體的運動。人們研究自然哲學的時候心裏想的並不是將來搞發明創造工業革命,他們純粹是想知道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種與直接生存本能無關的思維追求,也許源自人類進化成智人以來就有的一個特性。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裏說智人相對於其他直立人的一個認知升級,是我們能夠想象一些不存在的東西。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先想到,然後才做到的。
中國有很多人認為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人的思維方式,然後思維方式才對生產生活有一點——有限的——指導作用。可是仔細考察人類曆史,似乎並不是這樣。在真實曆史中思維方式總是先行,是先有了思維方式的重大改變,才有了生產生活的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