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你的眼裏總含著淚水?答曰:因為我對分數愛得太深沉。
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另一方。
王耀蘭
心理貼吧
耀蘭:
同你一樣,伴隨著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身心轉變與成長,每一位高中生都難免有一些紛雜的“角色落差”:從初中的“佼佼者”變成了高中的“平庸者”,從池塘裏的“白天鵝”變成海灘上的“醜小鴨”。這種落差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需要提到的是,從眾多的初中生中選拔進入高中的學生都非“等閑之輩”。你在原來的環境中如何,並不意味著新環境也要適應遷就你。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與定位自己,沒有必要非強迫自己達到初中時的輝煌,隻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就問心無愧。
在這種“落魄”的時候,想到過去的輝煌是很正常的,原先的成績說明了自己的能力,但我們不能老是沉湎於過去,過去的畢竟過去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住現在,麵向未來。所以不管怎樣,我們決不能自暴自棄,我們要積極奮進,一步一步走,盡力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不僅讓自己也讓老師和同學對你有個全新的認識。
有時,隻有當你失去一件東西時,你才會發覺它的價值所在;我們要學會珍惜青春,也珍惜自身擁有的一切。不要哀歎過去和現在的差異,而是要珍惜現在,把握現在。心理學上的“自我意象”說明,“隻要你自己認為你能做到你就能做到”。多次失敗並不代表自己不能成功,所以要戰勝自己,重新站起來,塑造一個燦爛的明天,再創輝煌。
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人生曆程
迄今為止,我的人生平淡無奇,淡得就如同一杯白開水,而生活就好像不停地煮這杯水,周而複始,即使水裏有點甜味也早已消失殆盡。
5歲時,腦袋裏開始有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便常常纏著媽媽問東問西。“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天上掉下來的。”簡單而明了,這便是媽媽給我的最佳答案。從此我就對自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說法深信不疑。現在想想,當初媽媽為什麼不說我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那樣我也許就會把孫悟空當成祖宗。當時的我任性十足,愛哭,脾氣又倔,喜歡反其道而行之,於是媽媽的手掌常常拜訪我的屁股,而且兩者的關係非常親密——天天碰麵,一天三次。久而久之,我也就學乖了,當媽媽的手舉起時,眼淚自動收住,回報以快樂的笑臉。左顧右盼終於盼到了上學。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學校裏那些長得美若天仙的阿姨們發起火來簡直就像母老虎看見了白白胖胖的小羊羔,隻差沒把你吞掉。為了不罰站、不挨訓,隻好言聽計從,慢慢學會了察言觀色,以不變應萬變。老師常誇我懂事,不像別的小朋友那樣頑皮。那不叫懂事,那叫聰明,我才沒別人那麼笨呢,自討苦吃。
如果說幼兒園是言聽計從,小學裏是敢怒不敢言,那麼中學時代便開始轉向麻木不仁,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不論你批評還是表揚,經常是左耳進右耳出,但偶爾也會有“要是天上突然掉下一顆特大隕石,把學校給砸了,那該多好”這種大逆不道的想法。可我每次想到這時,都出奇地興奮高亢,沒有一點罪惡感,真懷疑要是有那麼一天,我會不會放串鞭炮。學習,學習,再學習,人活著大概就是為了不停地學。數學課、語文課……再數學課、語文課……反反複複,每一天都重複著相同的事情,就如同一台設置了程序的機器,周期性地運轉著。習慣了也就自然了,再累再無聊再枯燥也就無所謂了,反正湊合著過唄。但是高考仿佛一把銅錘不停地敲打著我的頭腦,想讓我清醒,同時又恰似一座山把我壓得透不過氣來。
我想逃避,卻逃避不了;我想掙脫牢籠,卻在無形中為自己打造了一副枷鎖。
王麗勤
心理貼吧
麗勤:
看到你的敘述,我有一點點擔心,同學們眼中五彩斑斕的童年,真的如你所說,是一杯索然無味的白開水嗎?
人生在世難免要承受一些壓力,我們不要緊緊盯著它的一個方麵,要辯證地看問題。的確,當前的整個教育環境包括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弊端,但我們是不是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這些,看到它們積極的一麵呢?即便是考試,本身也沒有惡意,不過是一種選拔手段而已,考試並不僅僅考查知識,它同時也考查了我們的身體素質(生病了考不好)、心理素質(焦慮了考不好)等。在沒有一種更標準、更客觀的方法出台之前,它仍有著很多積極的方麵。了解到這些,大可不必為它而犯愁了吧!
我知道,高考壓力下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越是在這種時刻,我們就越不應該給自己佩戴消極的眼鏡。“生活就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從自己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多去體驗一下學習的樂趣,你會發現,生活原本比想象的要美好得多。
奇怪的多麵體
從去年的9月起,我就是一個高中生了,在大人眼裏應該算長大了,可我居然還一味把守著孩童般的心門。說來也矛盾,有時一個人靜心想想,自己真奇怪,就像一個多麵體,而且有棱有角。
每天看著夕陽西下,也曾感歎時間的倉促,悲傷整日的碌碌無為。於是就想,自己也許就是這麼一個空悲切,白了少年頭的庸士。某次,才突然驚醒,發覺自己忽略了自身的存在,失去了付出努力的信心,怎麼會獲得直步青雲的快感?荒唐!知道了,卻還迷糊度日,誰叫我胸無大誌,本性懶散。我果然是矛盾的,也不知下過幾回好好學習的決心,可這決心總被一次次失利所淹沒。“失敗乃成功之母”,我要這麼多“母親”幹什麼?那個盼望許久的成功何時才能誕生?似乎又忽略了一個環節,那就是總結失敗經驗,總來結去,總是那幾個毛病,要改也真有困難。總而言之,我一個人獨處時總能想出點與實際不相符的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