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結果,首先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誕生和確立,帶來了農村改革的突破;緊接著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不僅給中國農民帶來了富裕,而且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道路。

——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達到共同富裕。在這個大政策之下,人們的創造精神激活起來了,生產的潛力釋放出來了,物質財富前所未有地豐富起來,人民生活也前所未有地得到改善。

——進行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和改革。提高農副產品價格等政策調整了工農的關係;糾正國民經濟重大比例的嚴重失調,使物資、財政、信貸逐步趨於平衡,把經濟建設實事求是地放在適合國情、符合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發揚經濟民主,加強崗位責任製,工人、企業、地方、中央四個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

——敞開國門,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不僅引進外資,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在廣東和福建創建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加強民主與法製。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十名主犯進行了公開審理和宣判。

——繼續平反大量冤假錯案。共和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一——國家主席劉少奇得到平反昭雪。

——妥善解決曆史遺留下來的黨內和人民內部的矛盾,改正了五十多萬錯劃的右派分子,宣布原工商業者已改造為勞動者,把原為勞動者的小商小販、手工業者從資本主義工商業者中區別出來,為已改造成為勞動者的地主、富農分子改訂了成份。

——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製,健全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實行黨政分開……政治體製的改革啟動了。

鄧小平還領導黨和人民,圍繞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總結“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對建國以來的曆史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在此過程中,針對從右麵來的錯誤思潮,鄧小平重申了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而逐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他主持起草了經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既嚴肅地批評了毛澤東晚年所犯的嚴重錯誤,主要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又確立了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從而完成了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這一曆史任務。

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到1981年6月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這將近5年的曆史,是實現偉大轉折的曆史,是摒棄老路、堵住邪路、打開新路的曆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本書試圖圍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這個曆史轉折點,以豐富、可靠的文獻資料,采用紀事本末體,把這5年間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一一加以敘述。直筆、實錄,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中華民共和國史的研究與編撰工作處在起步階段,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經過和重要人物的活動,作出真實的而不是虛假的、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客觀的而不是隨意的、全麵的而不是零碎的記錄,當是第一要義。我們意識到我們這一代曆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以此為努力達到的第一個目標。

曆史活動本身就是生動具體、多姿多彩的。重大曆史事件常常是在必然性支配下的許多偶然事件的連續,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我們按照它本身發展的邏輯把它如實地記錄下來,希望能夠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我們更懷著一種熱切的期待:本書能夠有助於讀者在弄清重大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基礎上,把握1976至1981年的中國撥亂反正,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曆史線索,並進而認識過往的許多失算和錯誤是怎樣鑄成,又是花了多大的力氣才把它糾正過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付出多大代價才探求得到、開辟出來。倘能如此,對於本書作者來說,就是最高的犒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