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的一些本質特征
如果人們把社會對商人和對企業家的看法做比較,就可以看出企業家的一些本質特征,即冒險家和創新者。因此,在經濟學裏麵,企業家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素質,而不是一種身份和職務。
在西方,誠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說,宗教革新所產生的“新教倫理”解釋了企業家賺錢的合理性。企業家不僅無須對賺錢負有罪惡的感覺,更進一步具有了使命感。他們的使命是改變世界,無論是在政治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企業家不以賺錢的多少來衡量自己的成敗;有了錢就要追求自己的使命,錢本身並非目的,而是追求自己使命的工具和手段。
而當代人們頻繁討論的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反而是次要的,主要是要企業家去照顧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企業社會責任也是為了通過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而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
當代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無疑,企業家界也湧現出不少企業家。但和西方比較,中國企業家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第一,大多數企業側重於現有技術的應用,而非創造新的技術;第二,企業家側重於內部管理方式的創新和外部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賺錢,賺更快、更多的錢。結果,中國原創性的技術少之又少。總體上,因為企業家沒有強烈的使命感,企業不能提升自己,尤其是沒有革命性的變化。同時,企業家自身也不能得到提升,仍然維持在“唯利是圖”的商人水平。
企業家精神的缺失更影響了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變化。從傳統到現代,人們在中國看到了商業模式的變化,但看不見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把人類社會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對西方社會而言的。這種或者其他的分類,的確表明西方社會經濟領域中所發生的巨大曆史變化。而經濟的變化又導致政治的變化,因為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說,這五種社會形態也是政治形態。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是質變還是量變呢?中國的經濟結構肯定變了,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商業社會、工業社會,甚至是後工業社會。但主導商人的文化有沒有變化?答案是顯然的:變化並不大。直到今天,商人仍然是商人,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仍然鮮有。
這種恒定不變狀態既有個體層麵的因素,也有製度層麵的因素。在個體層麵,企業家及其企業的目標仍然是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它們沒有公共目標,對社會和國家也沒有多少使命感。簡單地說,企業家缺少格局。有人說,中國的商人賺再多的錢也仍然是“窮人”,這並非沒有道理。
製度層麵的因素似乎更為重要。因為企業家擁有政治抱負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企業家不得不轉向把“賺錢”作為唯一的目標。此外,產權(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法治、有效的稅收等製度的缺失,更遏製了企業家產生企業家精神。
不管如何,企業家仍然鮮有成為中國崛起為世界強國所麵臨的難以克服的瓶頸。如何在文化和製度層麵為企業家群體的產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仍然是中國改革所麵臨的最難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