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心不動”,假使心完全不動呢?“諸事寂然”,一切萬境萬緣就非常清淨,本來寂滅。這樣就可以證到“如實”。注意!“如實”是佛學名詞,就是中國人講的般若、悟道、證道的境界,住在無分別境界,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作用。
如實如用
接著問題來了,這是大家讀書要注意的地方,後世一般講佛學、講修養多半被這些文字蓋住了。他們偏重什麼呢?偏重“不動心就是道”的觀念,如同孟子說自己四十不動心一樣。如果不動心就是道,那麼,白癡、腦神經壞的人,乃至植物人活著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動心?對不對?
這是個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又有一個邏輯問題:怎麼才叫不動心?永明壽禪師隻說心不動,一切事寂然、寂滅清淨。那麼,我們還可以提出:假使我們對一切外緣不動心,心裏隻有一個清淨,保持這個清淨算不算動心呢?對,算動心。這也是一緣一境,保持那個清淨也是動心。要注意這個道理,所謂禪宗就是要深入的參究,你保持心境永遠的清淨也是動心。
後世許多儒家反對佛家這些話。老實講,儒家的反對,是因為對佛學沒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氣多大的理學家,都沒有徹底深入佛學。話又說回來,如果深入佛學,就不走理學的路子,也不叫理學家了。他們雖然不深入佛學,但站在儒家理學的立場,其批評也對了一半。
理學家認為《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道。這是對的,心可以動,不能說心不能動。動而不離中、得其用,動則不動也;不動則動也,這才是正確的道理。理學家這一半話對了,可是境界始終不大,隻接近而還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體。
對於這個問題,此節並沒有答複,後文有,先保留。這是告訴青年同學,看佛經,不能因為文字懂就馬虎看過去。
《楞伽經》是禪宗、唯識宗的寶典,這部佛經說:“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心一動轉,就是世俗法。“不複起轉生”,世間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說,世間法一切外境皆是來去生滅分別而來。真能夠如實知,這一知去來就不複生分別了。拿普通話來講,永遠不會一波未平又一波地轉到另一個生命境界。反而轉到菩薩的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見世是自心”,此是指心裏一接觸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其實世事是唯心所造。“來者是事生”,外緣一引動,心裏就有這個印象、這個事。“去者是事滅”,事情過去,心裏上這個事就滅了。
老實講,“去者是事滅”這句話我們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鏡子一般,事情來了,有思想、有念頭、有感情;鏡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過去了,心裏沒事;鏡子馬上恢複它的清淨、空靈。一般人不能這樣,如果能做到人來事生,過去事滅,此人不叫做是人,是聖人。永明壽禪師叫我們修養“來者事生,去者事滅”,事情來了,心裏就有事;事情過了,心裏就沒事。事情的來去就是個現實問題;現實,佛經就叫“如實”。
“若心不動”,假使心完全不動呢?“諸事寂然”,一切萬境萬緣就非常清淨,本來寂滅。這樣就可以證到“如實”。注意!“如實”是佛學名詞,就是中國人講的般若、悟道、證道的境界,住在無分別境界,對萬事萬物不起分別作用。
如實如用
接著問題來了,這是大家讀書要注意的地方,後世一般講佛學、講修養多半被這些文字蓋住了。他們偏重什麼呢?偏重“不動心就是道”的觀念,如同孟子說自己四十不動心一樣。如果不動心就是道,那麼,白癡、腦神經壞的人,乃至植物人活著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動心?對不對?
這是個大問題,在這個問題中又有一個邏輯問題:怎麼才叫不動心?永明壽禪師隻說心不動,一切事寂然、寂滅清淨。那麼,我們還可以提出:假使我們對一切外緣不動心,心裏隻有一個清淨,保持這個清淨算不算動心呢?對,算動心。這也是一緣一境,保持那個清淨也是動心。要注意這個道理,所謂禪宗就是要深入的參究,你保持心境永遠的清淨也是動心。
後世許多儒家反對佛家這些話。老實講,儒家的反對,是因為對佛學沒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氣多大的理學家,都沒有徹底深入佛學。話又說回來,如果深入佛學,就不走理學的路子,也不叫理學家了。他們雖然不深入佛學,但站在儒家理學的立場,其批評也對了一半。
理學家認為《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道。這是對的,心可以動,不能說心不能動。動而不離中、得其用,動則不動也;不動則動也,這才是正確的道理。理學家這一半話對了,可是境界始終不大,隻接近而還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體。
對於這個問題,此節並沒有答複,後文有,先保留。這是告訴青年同學,看佛經,不能因為文字懂就馬虎看過去。
《楞伽經》是禪宗、唯識宗的寶典,這部佛經說:“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心一動轉,就是世俗法。“不複起轉生”,世間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說,世間法一切外境皆是來去生滅分別而來。真能夠如實知,這一知去來就不複生分別了。拿普通話來講,永遠不會一波未平又一波地轉到另一個生命境界。反而轉到菩薩的無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見世是自心”,此是指心裏一接觸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其實世事是唯心所造。“來者是事生”,外緣一引動,心裏就有這個印象、這個事。“去者是事滅”,事情過去,心裏上這個事就滅了。
老實講,“去者是事滅”這句話我們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鏡子一般,事情來了,有思想、有念頭、有感情;鏡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過去了,心裏沒事;鏡子馬上恢複它的清淨、空靈。一般人不能這樣,如果能做到人來事生,過去事滅,此人不叫做是人,是聖人。永明壽禪師叫我們修養“來者事生,去者事滅”,事情來了,心裏就有事;事情過了,心裏就沒事。事情的來去就是個現實問題;現實,佛經就叫“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