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多聞方許叩禪關(2 / 3)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覺得自己看了經書,不要說看佛經,看平常書籍也一樣,每一個字、每個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麼深入,站在兩個不同的立場觀察,就比較容易了解書中的問題。結果看書的人一晃就過去,沒有深入,以為自己看懂,其實沒有懂。像永明壽禪師引用的這段經文,你把它反轉過來看就了解了,學佛第一先從理論下手,理論即多聞,然後從多聞求證,修定、修禪,在禪定中理與事配合起來觀察,由此發展智慧自性的光,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脫的般若智慧。因此,經典怎麼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結論:

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

這是永明壽禪師的文章,我們剛才用現代話,一打散重新組合而了解其意。在宋代當時,因風氣不同,文章理路與我們寫作的方法稍稍有別,同時那個時代觀察事物的思想習慣也與我們現在不一樣,當時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這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兩者在方式、形態上的不同。西方哲學靠思辨、邏輯來分析、推理而認識一個東西;中國哲學討厭得很,靠文學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大概,就是那個樣子,東邊起火,恐怕那邊也冒煙吧!想著想著煙就來了!而西方思想方法:東邊起火,那邊冒不冒煙再去求證。兩者不同,各有理由。

“因聞顯心”,修道的人求明心見性,必須先通教理,多聞淵博,才能顯出明心見性之相是什麼。

“能辯決定觀察之禪”,教理硏究清楚才能辨別自己用功的情形:為什麼今天用功腿子麻?容易昏沉?昨天打坐好一點是什麼理由?這都有個理由的!大家不從這裏觀察,光問老師。你要自己觀察好了再來跟我研究,那還差不多!結果我們這些人學禪不合邏輯,也懶得用腦筋,沒有觀察智。昨天為什麼不好?昨天氣候不好。你在哪裏坐?吃了些什麼東西?睡了多少時間?有沒有感冒?都是問題,不去研究,因為一研究,他馬上有個觀念:這不是妄想嘛!那麼你不要妄想好了嘛!不妄想做不到,那就要想清楚,你來問我幹什麼?你做不到難道叫我替你啊?真沒辦法!自己不曉得用善巧決定觀察。“因聞顯心”,因此要教理通,才能分辨善用禪的觀察智慧。

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修禪定,定久慧生,不過這個定是方便說,其實本文這裏現在隻講禪不講定。老實講,大家不太容易了解禪是什麼,為表達隻好說修定,但定是什麼也不懂,隻好講打坐,其實打坐不過是定與禪的一小部分、一個形態而已!這一點千萬注意,聽過後不要又忘記了,然後硬把打坐當禪、當定,那就錯了,所以特別申明這一點。他說,必須因禪而發起無行無生的慧,因慧再通達諸法如實之覺,最後“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

修道開始還靠多聞,亦即淵博的學問。

相得益彰目遇光

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

永明壽大師一再強調這本著作的重要。他說,現在幫助大家把多聞——經典修持成道的精華語句都搜編成冊,寫成這本《宗鏡錄》,有多聞才能夠成佛道,成就菩提。那麼,離開這本《宗鏡錄》,可以說,另外再無成佛之門,如果你不從這本集中許多教理的書來對證自己做功夫,不硏究教理亂做功夫,“皆成魔外之法”,不是外道就是魔障,走錯誤的路子。這是他所強調的道理。講到這裏,他又要引經據典佐證其言,免遭亂舌之說。他引用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的句子:

《大智度論》偈雲:“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有智慧的人,比方在繪畫、作文章,或研究教理、電機等各方麵有天賦的人,如果隻有天才而沒有學問的培養,沒有用。“是不知實相”,永遠達不到實相般若智慧的體。這樣就等於在黑暗的房間,有眼睛卻看不見。注意!不要說學佛,我經常發現很多青年同學犯一個毛病,靠自己的聰明浮動,不肯徹徹底底沉潛下來研究,你叫他硏究、讀經,他不幹,做不下去。既聰明又肯踏實研究,不管做什麼都成功。聰明人往往是浮的,包括我在內,我也自認是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有天才不力學,何用?等於黑暗中的眼睛起不了作用。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

相反的,光做學問,沒有天才智慧,或腦筋不清楚,永遠是個書呆子,充其量變個兩腳書櫃,頭腦裝得很多,你問什麼都懂,但到達沒有?證到沒有?沒有。等於有亮光的房間中沒有眼睛,亮光白照空房間。

人牛自作苦輪框

“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是名人身牛。”

這是龍樹菩薩說的,有人學問淵博,智慧敏利,聽了善知識說的道理,馬上了解接受了。如果沒有智慧,又不肯努力研究學問,雖是人身,卻是牛的腦袋瓜。龍樹菩薩罵人罵得非常藝術。

且如有慧無多聞者,況如大暗中有目而無所見,雖有智眼而不能遍知萬法,法界緣起,諸識熏習等。如處大暗之中,一無所見。

他說,有人有智慧,不肯多聞,在黑暗中雖然有眼睛,但是看不見;雖有智慧的眼睛,而不能遍知萬法皆從法界緣起,皆從諸識熏習而來。注意這兩個要點,萬法是從“法界緣起,諸識熏習”而來。這八個字講起理論是很繁瑣的,可以引進一堆佛學的經論。

舉例而言,在座許多人用功,今天境界好,昨天境界不好,或者昨天夜裏打坐睡不著,今天拚命想睡。剛才說過,都是因為自己理論不清楚,又不觀察研究,盲修瞎練,不要被龍樹菩薩罵我們是人身牛,那就慘了!各種事物變化的道理何在?法界緣起,有個原因來的,為什麼這一堂好那一堂不好?要觀察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