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多聞方許叩禪關(1 / 3)

其實,進一步事實不然。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實,本來如此,用不著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實覺,要悟到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是見空性,見空性根據何來?“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亦即妙有,就是現在的境界、現有的世間,就在這個有當中自然是空的。

無功用行現慧光

那麼第三步,“一切法如實覺”怎麼到達呢?一切法本空,不需要離它。這必須靠“無行無生行慧光”了,既不是智,又不是覺,是慧光,這是功夫境界了!實際修養到,不須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無行,無生是一切念頭生而不生,雖在生生不已中,當下無生,要有這個智慧的了解,而這個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覺,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這是第三步。

披緇須具善巧眼

再進一步,無行無生行的慧光怎麼來的?要打坐做功夫——不離禪定,不是普通的禪定,是“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譬如禪宗叫大家參話頭、天台宗修止觀、聽呼吸……為什麼大家搞了半天沒有成就?功夫與智慧配不起來;理論與事實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於應用,即便如普通說做人,仁義道德是絕對的原則,仁義道德用之不當則害人害己。善心還要曉得善巧,真的一考試,理論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可見智慧沒有善巧。因此若要把經典理論用之於修證功夫上更不成了!為什麼無此本事?智慧沒有善巧運用。譬如參話頭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觀想也好,你不會善巧運用,夜裏聽呼吸聽久了睡不著覺,睡不著不是壞事,因為你氣充滿了!如果要睡覺,趕緊換方法,這是方法問題,要善巧運用。

許多同學跟我說:老師這樣實在不行,我們在老師這裏聽得太多,這樣那樣,不曉得哪樣好?我隻好說:“你笨蛋,我辦了一桌菜端上來,你胃口不好,少吃兩樣菜,喝碗湯算了嘛!能夠吃就多吃,還有什麼辦不了的?怎麼辦?我說涼拌!”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萬四千法門,千萬不要弄成死法,法法可都是善巧,有些用在這裏對;有些用在那裏不對。譬如吃飯,吃多了也會出毛病。你說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師端上來我就吃。我看你能吃又端上來,結果非把你肚子撐破不可,吃不下就不吃嘛!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要達到這個境界要不離禪的善巧,善巧什麼?決定性的能夠觀察,這個觀察是經典上的名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參啊!要觀察,但是有許多人學佛聽經看經,哪裏有經都去聽,結果聽不聽?都不聽,他沒有觀察研究,因此聽完了講些什麼?“嘿嘿,不知道!”我們這裏也經常有,昨天講什麼都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的,聽而不聽,見而不見?“老師講得好啊!”但你問他講到哪一行,還要我找一下,都是這樣,沒有觀察智。沒有觀察智一切都是白學的。

其實,進一步事實不然。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如實,本來如此,用不著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實覺,要悟到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是見空性,見空性根據何來?“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亦即妙有,就是現在的境界、現有的世間,就在這個有當中自然是空的。

無功用行現慧光

那麼第三步,“一切法如實覺”怎麼到達呢?一切法本空,不需要離它。這必須靠“無行無生行慧光”了,既不是智,又不是覺,是慧光,這是功夫境界了!實際修養到,不須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無行,無生是一切念頭生而不生,雖在生生不已中,當下無生,要有這個智慧的了解,而這個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覺,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這是第三步。

披緇須具善巧眼

再進一步,無行無生行的慧光怎麼來的?要打坐做功夫——不離禪定,不是普通的禪定,是“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譬如禪宗叫大家參話頭、天台宗修止觀、聽呼吸……為什麼大家搞了半天沒有成就?功夫與智慧配不起來;理論與事實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於應用,即便如普通說做人,仁義道德是絕對的原則,仁義道德用之不當則害人害己。善心還要曉得善巧,真的一考試,理論完全沒有融會貫通,可見智慧沒有善巧。因此若要把經典理論用之於修證功夫上更不成了!為什麼無此本事?智慧沒有善巧運用。譬如參話頭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觀想也好,你不會善巧運用,夜裏聽呼吸聽久了睡不著覺,睡不著不是壞事,因為你氣充滿了!如果要睡覺,趕緊換方法,這是方法問題,要善巧運用。

許多同學跟我說:老師這樣實在不行,我們在老師這裏聽得太多,這樣那樣,不曉得哪樣好?我隻好說:“你笨蛋,我辦了一桌菜端上來,你胃口不好,少吃兩樣菜,喝碗湯算了嘛!能夠吃就多吃,還有什麼辦不了的?怎麼辦?我說涼拌!”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萬四千法門,千萬不要弄成死法,法法可都是善巧,有些用在這裏對;有些用在那裏不對。譬如吃飯,吃多了也會出毛病。你說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師端上來我就吃。我看你能吃又端上來,結果非把你肚子撐破不可,吃不下就不吃嘛!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要達到這個境界要不離禪的善巧,善巧什麼?決定性的能夠觀察,這個觀察是經典上的名詞,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參啊!要觀察,但是有許多人學佛聽經看經,哪裏有經都去聽,結果聽不聽?都不聽,他沒有觀察研究,因此聽完了講些什麼?“嘿嘿,不知道!”我們這裏也經常有,昨天講什麼都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的,聽而不聽,見而不見?“老師講得好啊!”但你問他講到哪一行,還要我找一下,都是這樣,沒有觀察智。沒有觀察智一切都是白學的。

多聞方許叩禪關

那麼,禪的善巧決定觀察智怎麼來的呢?“不離善巧多聞”,要學問淵博。多聞就是要淵博,眼睛多看經典,耳朵多去聽,然後把聽的理論吃進去,融會貫通,研究一下,這個對我有沒有用?或者我現在是不是這樣?要對證。所以,永明壽禪師引用這一段《華嚴經》引用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