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學生家長研修班講話(1 / 3)

我講到這兩句話,同時也告訴各位家長們,不一定要望子成龍。我常常說家長們有罪過,把自己一生的缺點、遺憾都拿來要求自己的後代,加強他的負擔,這是很罪過的。我本身很感謝我的父母,隻管著我不要亂來,不要求我別的,甚至還要求我不要讀書、不要出去做官。我的祖母、我的父母都是這種想法,隻要我規規矩矩做個人,有口飯吃。我是獨子,沒有兄弟姊妹,可是我硬要出來到處遊學,他們也沒有堅決反對。

十六字心法

因為講到聖賢,前麵這一段把話扯開了,現在講回中國傳統三代關於靜定的修養。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成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隨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傳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唐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他們傳位的心法隻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啊,世界的人心是很危險的,人的心理有善惡,是相對的,不善則惡,所以說“人心惟危”。古文很簡單,中國文字幾千年保存下來,幾個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內容。“道心惟微”,你做皇帝要修養自己。做家長也同做皇帝一樣,要先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心性的學問,太難了。“微”,你看不見摸不著的,自己的思想情緒太微妙了,這個微是代表微妙。印度釋迦牟尼佛的佛經翻譯過來,什麼叫作微?“不可思議”,你不能想象,也不能討論,我們這個心性的活動、這個思想情緒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在古文是那麼簡單的兩句話,傳位時就告訴繼位的人:你注意哦,做國家的領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找出自己修養中不可思議的那個道德方麵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本身內在修養的功夫了,你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到。這個精字解釋起來很難,你看到的是精神的精,但什麼叫精?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同學們講笑話,什麼是精啊?吃了飯就精嘛,為什麼?青字旁邊一個米嘛,飯吃飽了就精了,這是小時候我們同學講的笑話,因為精字很難解釋。我們都曉得精細,這個講起來容易明白,“惟精惟一”,修養方麵是唯一,心性自己要專一,要是有一點不小心,我們這個心性就容易向惡、向壞的路上走。後來佛學傳過來,古代禪師也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社會的環境、外界物質的誘惑,容易把我們自己清明自在的心性染汙了,一個人學壞很容易,就是染緣易就。“道業難成”,自己回過來想求到惟精惟一這個修道的境界,很難成功,太難了。這是借用佛學的話,解釋我們自己上古傳統文化的“惟精惟一”。

我講到這兩句話,同時也告訴各位家長們,不一定要望子成龍。我常常說家長們有罪過,把自己一生的缺點、遺憾都拿來要求自己的後代,加強他的負擔,這是很罪過的。我本身很感謝我的父母,隻管著我不要亂來,不要求我別的,甚至還要求我不要讀書、不要出去做官。我的祖母、我的父母都是這種想法,隻要我規規矩矩做個人,有口飯吃。我是獨子,沒有兄弟姊妹,可是我硬要出來到處遊學,他們也沒有堅決反對。

十六字心法

因為講到聖賢,前麵這一段把話扯開了,現在講回中國傳統三代關於靜定的修養。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把國家交下來,這是公天下。大禹死前也想推位讓國,可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大禹死了以後,全國人民把他的兒子啟推舉出來,大禹以後從此變成家天下,一代一代傳下來。所以我們中國文化推崇的,是三代以上主張的公天下,你看孔子、孟子,儒家、道家,隨便哪一家,都是推崇公天下的。

堯、舜、禹三代除了傳承國家政權以外,也傳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我們說的修養,怎麼樣修心養性,也就是靜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靜定就認為是學佛修道,在中國文化中,修心養性的方法簡稱叫心法,由唐堯傳給大舜,大舜傳給大禹。他們傳位的心法隻有十六個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現在國家給你去管了,你要注意啊,世界的人心是很危險的,人的心理有善惡,是相對的,不善則惡,所以說“人心惟危”。古文很簡單,中國文字幾千年保存下來,幾個字就包含了很多的內容。“道心惟微”,你做皇帝要修養自己。做家長也同做皇帝一樣,要先修養自己,修養自己心性的學問,太難了。“微”,你看不見摸不著的,自己的思想情緒太微妙了,這個微是代表微妙。印度釋迦牟尼佛的佛經翻譯過來,什麼叫作微?“不可思議”,你不能想象,也不能討論,我們這個心性的活動、這個思想情緒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在古文是那麼簡單的兩句話,傳位時就告訴繼位的人:你注意哦,做國家的領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找出自己修養中不可思議的那個道德方麵的功能。

“惟精惟一”,這是本身內在修養的功夫了,你心念不要亂,萬事要很精到。這個精字解釋起來很難,你看到的是精神的精,但什麼叫精?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同學們講笑話,什麼是精啊?吃了飯就精嘛,為什麼?青字旁邊一個米嘛,飯吃飽了就精了,這是小時候我們同學講的笑話,因為精字很難解釋。我們都曉得精細,這個講起來容易明白,“惟精惟一”,修養方麵是唯一,心性自己要專一,要是有一點不小心,我們這個心性就容易向惡、向壞的路上走。後來佛學傳過來,古代禪師也有兩句話,“染緣易就,道業難成”,社會的環境、外界物質的誘惑,容易把我們自己清明自在的心性染汙了,一個人學壞很容易,就是染緣易就。“道業難成”,自己回過來想求到惟精惟一這個修道的境界,很難成功,太難了。這是借用佛學的話,解釋我們自己上古傳統文化的“惟精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