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世紀時期(3 / 3)

(1)音樂。眾所周知,基督教自起源以來,便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讚美上帝功德的唱詩,隨著基督教的迅速傳播,幾乎回蕩在歐洲社會的各個角落,後來都成為歐洲音樂文化的基礎元素。而最早使用吟唱方式誦讀讚美詩的基督徒,是米蘭主教聖·安布羅斯,同時他也是這一歌唱形式的開創者,具體為“輪流分唱”,隨後很快成為其所轄教區內的規定曲目。與此同時,聖·安布羅斯還開創了“會眾歌曲”的先河,被後世基督徒一直沿用至今。同時期的基督教父·聖奧古斯丁,還闡述了音樂對於基督教傳播的重要性,認為語言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歌唱的形式則可以讓信徒更好地讚美上帝,從而更接近上帝。

公元6世紀末,格裏高利充分認識到了音樂的巨大作用,開始對當時已經流傳於世的教堂音樂進行彙總整合,改編之後便形成了統一的“格裏高利聖歌(也被稱為‘格裏高利歌調’或‘格裏高利素歌’)”。具體采用五聲音階和單聲調唱法,相對來講節奏比較簡單,伴奏與和聲在當時也沒有興起,填詞基本采用無韻散文。到了公元9世紀,格裏高利聖歌已經流傳到整個歐洲大陸,單調音樂形式也被發展到極致。所謂“量變終將引發質變”,到了公元10世紀以後,複調音樂形式隨即宣告出現。又過了一個世紀,五線譜出現,人類從此進入能夠準確識記音符的時代,五聲音階也發展成為六聲音階。

(2)繪畫。基督教在起源之初是沒有繪畫藝術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基督教處於地下活動,所有行為都必須盡量保持低調,而且上帝作為基督徒的共同信仰,實際上也無形可畫,因為大家都相信上帝是無形的。後來,因為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大多來自社會底層,他們對於文字的識別能力有限,繪畫示例的形式便在基督教內流行開來。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基督教繪畫多以壁畫形式出現,比如家庭或墓窟的牆壁上。此外,基督徒也會在棺槨上繪畫圖案,內容多與死亡、救贖有關,其中大量素材都取自《聖經》。

對於基督教來說,公元4世紀是一個重要的曆史時刻,因為基督教在這個世紀中不僅成為合法宗教,而且一舉成為羅馬國教。隨著基督教勢力的迅猛發展,基督教文化和藝術也隨之繁榮起來,繪畫藝術作為重要的宗教傳播手段之一,自然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其中,歐洲大地上林立而起的教堂為基督教繪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因為每一座教堂的建立,都需要大量壁畫嵌掛在牆壁上進行裝飾,繪畫的取材也開始突破《聖經》限製。公元500年以後,基督教繪畫藝術經過蓬勃發展,終於具備了自身獨特的個性,並從此屹立於歐洲藝術之林。

5.基督教與歐洲社會倫理

所謂倫理,就是指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處理,當這些處理方式形成一定的規則之後,就有了社會倫理和後來的社會倫理學。由於基督教對於歐洲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所有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對於歐洲的社會倫理來講,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基督信徒來講,其影響不僅是深入的,而且是貫穿一生的。概括來講,基督教對於歐洲社會倫理的影響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方麵,具體內容為:

(1)生命觀念。基督教倫理認為,人的生命是上帝賦予的,因此神聖而不可侵犯。在此觀念進入歐洲大陸之前,歐洲的社會倫理則普遍比較漠視人性,墮胎、棄嬰甚至殺嬰行為極為普遍,連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著名哲學家都是如此。即使到了數百年後,一些被基督教視為異教的宗教,仍然延續著這種殘忍行為。基督教傳播到歐洲大陸以後,堅決抵製角鬥、墮胎、棄嬰和殺嬰等行為,這在當時也成為希臘和羅馬貴族迫害基督徒的原因。

(2)平等觀念。人生而自由平等是基督教的基本倫理原則,在基督徒看來,隻要是信奉基督教的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不管其種族、民族還是社會地位不同(包括奴隸在內),大家都是平等而自由的,並不存在天生的低賤者。而在基督教盛行於整個歐洲以前,歐洲人(尤其是歐洲貴族)普遍將奴隸看作一種私人財產,其價值甚至低於一些大型牲畜。後來,在奴隸製度和基督教共存的幾個世紀,奴隸的境遇得到極大改善,最終也是因為基督教的努力,才成功廢除了奴隸製度。

(3)婚姻觀念。基督教具有十分先進和文明的婚姻倫理,著重強調了婚姻契約的嚴肅性,嚴厲譴責淫亂、通奸和同性戀行為。後來,奧古斯丁還對婚姻價值進行闡述,寫成了奠定教會婚姻倫理的名著——《論婚姻的好處》,對整個歐洲社會的婚姻觀念形成了深遠影響。後世學者認為,歐洲社會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現象,主要表現在婚姻關係中,這在基督教的作用下,最終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4)慈善觀念。勸人向善是一個正義宗教區別於邪教的根本所在,基督教自起源以來,正是憑著慈善思想和行為,不絕如縷地感化著世人,才最終將歐洲社會的邪惡、殘忍、不公和黑暗吞噬掉。在基督徒看來,上帝是仁慈而博愛的,他不僅按照自己的形體製造了人類,同時也將自己的仁慈和博愛賦予了人類,如果人類違背了上帝的仁慈和博愛,那麼在死後就會被打入地獄。因此,基督教從誕生開始,其信徒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他人提供服務,如醫療、食物和精神輔導等。

(5)勞動觀念。在希臘人和羅馬人看來,體力勞動是一種最低層的工作,這種工作天生就是為奴隸準備的,而貴族則應該讓自己得到盡量多的自由時間,用來思考一些關於人生和宇宙的問題。但基督教完全推翻了這一觀念,認為勞動不僅可以創造財富,而且能夠鍛煉意誌,是通向成功和夢想的不二選擇。因此,對於基督徒來說,哪怕是再高級別的神職人員,每天也要保持一定的勞動量,並以此來引導更多的人來熱愛勞動。

(6)經濟觀念。基督教可以將自己的財產施舍給世人,但世人卻沒有多餘的財產施舍給基督教,尤其是在基督教興起之初,經濟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為了能夠維持生計,基督徒也不得不從事一些經濟活動,比如放貸給基督徒商人,然後從中獲取利息。這樣做雖然有悖於基督教的教義,但是在巨大的利益吸引和生存壓力下,很多基督徒還是選擇了妥協,隻不過他們的商業行為更加合理,比如放高利貸的事情在基督徒中就很少出現。

第五章 羅馬帝國的絕響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之後,雙方政治集團仍然不思進取,麵對新生的政治力量都試圖保存自身實力和消耗對方實力,最終招致悲慘的滅亡。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羅馬帝國已於之前滅亡),曾經的羅馬帝國版圖上分裂成十個大小不一的王國,這些王國雖然各自為政,並且親手埋葬了羅馬帝國,但是都在爭奪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地位,直到整個中世紀時代的結束。

1.羅馬帝國和世界

公元2世紀左右,羅馬帝國的版圖擴張到極限程度,再也無力並且無心擴展自己的領土麵積。而實際上,當時的羅馬人並沒有準確的領土概念,更沒有繪製精確的地圖,隻知道羅馬帝國占據了“全世界”,羅馬城也成為了整個世界的中心。至於那些羅馬版圖之外的人,則完全處於荒蠻階段,有勇力但無智慧,從根本上來講不足為慮。而羅馬人對邊境蠻族的這些看法,正如當年的希臘人看待他們一樣,這也預示著羅馬人的統治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路。

當時在羅馬帝國邊境作亂的,主要是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羅馬人將他們統稱為“巴拉巴拉人”,因為羅馬人聽不懂他們的語言,所以聽他們說話都像是“巴拉巴拉”的怪叫,因而有此稱呼。但是從史料中的一些記載來看,羅馬人對於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的認識,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他們在記述凱爾特人的時候,稱其身形巨大,易爆易躁,即使手無寸鐵也敢發動衝擊,強悍的形象讓羅馬人多少有幾分忌憚。

而在談到日耳曼人的時候,羅馬人的記述顯然出現了不同,更多是體現了他們的組織性。如相關史料記載,日耳曼人不與外族通婚,因此他們的血統非常純正,幾乎所有人的體形特征都如出一轍,像藍色的眼睛、紅色的頭發和高高的鼻子等。此外,史料中還提到他們的性格特征,說他們行事堅硬強悍,能夠在戰場上經受巨大衝擊(包括突然襲擊),對於饑餓和寒冷的忍耐力難以想象,但是炎熱和幹渴又很容易將他們擊敗。

與此同時,先進的羅馬文化也在影響著一些帝國邊緣的蠻族。比如在中歐和南歐,就生活著大量凱爾特人,他們雖然保持著一些民族特性,但是在大部分的生活習慣上已經日趨羅馬化。而在西歐和北歐,又有大量日耳曼人聚居,這是凱撒在對相關地區用兵之後,形成的民族混合局麵。不過當時的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還沒有形成文字,其曆史隻能根據考古和羅馬史料進行發掘,因此準確性一直有待提高。後來經史學家確認,日耳曼人實際上是一個多分支民族,也就是對諸多部族的統稱,因為他們在多年的遷徙過程中分散了。後來,凱撒用日耳曼人稱呼他們,他們自己也以日耳曼人自居,才逐漸被劃分為同一個民族。

社會組成方麵,日耳曼人以部落形式聚居,每個部落有若幹個姓氏,每個姓氏再由若幹個家庭組成。平時,日耳曼人用這種編製放牧農耕,戰時也利用這種編製行軍打仗,總體來講代價小、效率高,行動靈活自如。至於日耳曼人的軍政大權,基本都握在貴族手裏,並且這些貴族通常以神靈的化身自居。中層社會管理階級的任免,同樣奉行子承父業的世襲製,等級非常森嚴。而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則是日耳曼人在戰爭中俘獲的奴隸,其他也包括一些依附他們的零星外族勢力,其生存權利會比奴隸高出一些。

此外,日耳曼人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內部之間也會出現一些戰爭,這也以戰爭預演的形式,保持了日耳曼民族的強悍。自公元1世紀開始,日耳曼人的勢力發展急速壯大,開始大舉侵犯到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接下來,他們沒有絲毫的遲疑,隨即開始了對羅馬帝國的大舉衝擊,並最終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滅。

2.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接觸

為了壯大自身實力,羅馬帝國曾瘋狂向外擴張領土,同時也兼並被征服者的文化。但是由於當時的歐洲社會相對比較封閉,每個地區幾乎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尤其是一些信奉多神教的民族,為羅馬帝國提供了過多的宗教元素。在這種情況下,羅馬帝國的宗教實際上融入了不同的宗教和文化成分,其中就包括後來居上的基督教。由此可以看出,羅馬人對於宗教的態度比較務實,在他們看來,隻要有利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任何宗教都是好的,這一點與基督教最終成為羅馬國教是分不開的。

當然,羅馬帝國有選擇宗教的權力,各種宗教也有爭取被選擇的機會,因此眾多宗教都在力爭上流。而在這次百舸爭流的曆史大潮中,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邊緣地區的一個宗教,最終脫穎而出,成為遍布近東地區的龐大勢力。站穩腳跟之後,基督徒充分利用羅馬帝國建立的交通網絡,迅速將基督教義傳遍整個帝國版圖。公元70年,羅馬大軍摧毀了猶太人建立的聖城耶路撒冷,日益強大的基督教隨即從猶太教中脫離出來,走上了獨自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督教和猶太教相比,發生了非常重要的改變,即從此開始招收非猶太裔門徒。

擺脫了傳統以色列文化的束縛,基督教開始強調自身的特色建設。首先,基督教著重強調神的啟示,以便對當時歐洲各民族形成普遍號召力;其次,基督教號召有罪的人進行悔改,而在此之前,隻有貴族階層才有此特權(或者說能夠支付高額的悔改費用);最後,尋求永生,這同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基督教教義同時強調,哪怕是已經犯下了重罪的人,隻要真心悔改,並且信奉上帝,最終都可以得到永生。基督教的以上幾條教義,幾乎完全契合了當時歐洲民眾的內心訴求,這讓基督教形成了極強的普適性,人們紛紛皈依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任何一股新勢力的崛起,總會伴隨著舊勢力的阻撓,基督教也不例外。而那些舊勢力攻擊基督教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如基督徒都是底層賤民,不配擁有宗教信仰;基督徒不信奉羅馬神靈和羅馬教皇;相信身體和靈魂會在來世複活等;基督教的活動都在私下進行等等。不過,當時反對基督教的聲音是比較有限的,大多數羅馬貴族並沒有對基督教予以足夠重視,這也成為早期基督教迅猛發展的原因。但是很快,基督教的迅猛發展便引起了羅馬貴族的警覺,在發現基督徒有自己的獨特信仰後,羅馬帝國隨即將基督教列為非法宗教,並出兵鎮壓基督徒的各種抗議活動,大批基督徒以“敵視國家”罪被殘酷處死。

公元197年,羅馬學者德爾圖良寫成《護教學》一書,這是一部為基督徒進行辯護的著作,同時也是羅馬人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基督教,這對於基督教在歐洲社會的地位合法化功不可沒。與此同時,基督教也發出了為自己抗爭的聲音,並且對羅馬帝國的鎮壓采取了比較懷柔的策略。在基督徒的宗教觀點中,基督教是一個普適宗教,他們拯救的對象是全世界人民,根本不存在國界的不同,因此也就沒有了羅馬和非羅馬的區別。就這樣,基督教開始真正進入羅馬貴族的視野中,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特性,也開始引發羅馬貴族更深一層的思考,基督教的命運由此開始產生微妙變化。

3.基督教的產生曆程

眾所周知,基督教來源於以色列文明,因此在探尋基督教文明之前,對於以色列文明的了解是有必要的。以色列是一個宗教國家,但是由於內部矛盾所致,很早便分裂為兩個國家,位於北方的稱為以色列國,南方的則稱為猶太國,二者長期並存於世。公元前722年,兩個國家都被亞述帝國所滅,猶太人從此淪為奴隸。公元前597年,巴比倫人趕走了亞述人,以色列人做奴隸的權利都被剝奪,他們集體受到驅逐,被迫流落異鄉。

由於已經形成深厚的民族文化,以色列人即使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也保持著強烈的民族特性,這也成為他們創造“千年複國”奇跡的原因所在。但是,流落異鄉的猶太人雖然遭到排擠,卻堅定地認為這是神對他們的懲罰,因此,強烈的宗教信仰不但沒有讓他們反抗,反而使他們更加屈從。猶太人堅信,隻要自己忍辱負重,總有一天上帝會派彌賽亞來搭救他們。

然而,宗教信仰隻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為了滿足生存需要,猶太人開始在世界各地經商,並且積累了大量財富。雖然大部分猶太人都是勤儉致富,但是由於他們屬於外族,很多民族為了轉移內部矛盾,都將矛頭指向了他們,猶太人不但成為無辜的犧牲品,而且還被視為貪婪的魔鬼。就這樣,猶太人一直挨到了波斯人趕走巴比倫人,由於波斯王在征服巴比倫人的過程中得到了猶太人的幫助,所以他允許流落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建國。

可是流落各地的猶太人雖然謹守民族特性,但多少還是吸收了各地區的文化,尤其是一些先進的文化。這樣一來,在重建以色列國的思想觀念上,重新聚攏的猶太人就出現了各種分歧。後來經過一番激烈對質,還是分成了傳統派和革新派,二者互不相讓,大有勢不兩立的決心。由於革新派吸收了希臘文化,並且取得了羅馬帝國的支持,所以一直都處於優勢地位,但傳統派有廣大的民意基礎,生命力也極為頑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猶太人又開始祈盼彌賽亞的降臨,並且由這位新的彌賽亞帶領以色列走向偉大複興。

就在這樣的社會期待下,一個來自木匠家庭的孩子在馬廄中降生了,他就是後來的聖子耶穌。耶穌從小就表現出了彌賽亞的特質,人們甚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身邊就聚集了一些追隨者,並且人數規模始終在壯大。後來,猶太文化受到希臘文化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整個猶太統治階層都已經被希臘文化征服。而耶穌卻對傳統猶太文化進行大力維護,因而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最終被傳統猶太人視為彌賽亞,同時也被當成了“猶太人的王”。然而,耶穌勢力的崛起,讓羅馬人感到了威脅,猶太貴族絕不允許耶穌顛覆他們的社會地位。因此,耶穌在經過審判之後,最終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時間大約在公元33年。但實際上,耶穌隻是著力於推動精神感召,從而激活並發展了大量傳統猶太文化,這才讓聚集在他身邊的信眾越來越多。雖然耶穌沒有留下文字著作,但是其信徒通過總結他的言行教誨,還是完成了初期基督教教義的體係建設,並先後完成了三部著作,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後來,三部福音書合成《新約》,又與《舊約》一起組成《聖經》,從而孕育出了一支新生的猶太文化。

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這支猶太文化經過後世追隨者的不斷完善,終於形成了一種服務於信念需求的神學文化,是為基督學,基督教也隨之產生。

4.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融合

隨著基督教的日漸強盛,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漸漸意識到一點,即基督教的發展是曆史潮流,不可能因為自己的意誌而發生轉移。如果進行抵製,最終不但無法阻止曆史潮流的發展,還可能會被曆史潮流所吞沒。再加上羅馬人奉行的宗教利己政策,他們對原有宗教並無感情可言,如果基督教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鞏固政權,這些統治者自然樂得順應曆史潮流。公元313年,已經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兩位皇帝聯合發布赦令,要求所有羅馬帝國臣民停止對基督教的迫害。接下來,羅馬帝國不僅給予基督教合法的宗教地位,而且還頒行了一係列有利於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對於其他宗教則顯然有打壓的意圖存在。

基督教抓住這一曆史機遇,大肆擴張自己的影響力,不僅迅速鞏固了宗教地位上的平等,而且在教育、經濟和文化等方麵均有不俗表現。而一個宗教的興起,必然伴隨著一批宗教的衰落,隨著皈依基督教的信眾越來越多,很多宗教失去了人氣基礎,他們或者被基督教吞並,或者自生自滅,紛紛退出了曆史舞台。羅馬帝國為了贏得基督教的好感,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統治,開始主動向基督教拋出橄欖枝,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已經僅剩下時間問題。

然而,在平息了外部矛盾,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逐漸趨於穩定的基督教居然在內部發生了分歧。最初階段,分歧還可以通過更高級別的主教進行化解,但是隨著利益關係的劃分,基督教內部的矛盾顯然在向著愈演愈烈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基督教的內鬥也影響到了社會的穩定,繼而影響到了羅馬帝國的統治,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也在力圖平息基督教紛爭。史料記載,君士坦丁大帝就曾於公元325年召開並出席尼西亞會議,會議的參與者多達250名主教,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大洲、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麵孔和語言,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基督教思想。

值得慶幸的是,這次會議的結果令人很滿意,它不僅取得了基督教思想的統一,而且還在會後發布了《尼西亞信經》,從而確立了基督教的正統地位,民眾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也從此進入規範化。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接受洗禮,正式成為一名基督徒。整個羅馬貴族不論是出於政治利益,還是出於宗教信仰,也都紛紛皈依基督教。公元381年,另一位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頒布詔令,在法律層麵上確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詔令內容非常清楚地表示,任何基督教以外的信仰都屬於異端,會受到神的譴責,也會受到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譴責,同時更是非法的。

當然,基督教繁榮得一蹴而就,也使很多異教和異族文化融入其中,尤其是以希臘和羅馬為代表的文化藝術,這也讓基督教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一切變化。在當時社會,如果一個全新的事物出現,隻有納入基督教係統才能夠得以宣揚,否則就會被宗教領袖判為“異端”,從事者被稱為“異教徒”,下場隻能是麵臨毀滅。再後來,羅馬帝國推行宗教一元化政策,除基督教以外的一切大小宗教,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

5.羅馬帝國的悲慘末路

眾所周知,羅馬帝國的建立存在一個極不穩定的社會基石,那就是數量極其龐大的奴隸階層。比如在羅馬帝國發展到最強盛的階段,一座城市的奴隸數量往往要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就要求羅馬帝國必須每年補充大量奴隸來維持穩定。而當時的羅馬帝國已經發展到極致,再也沒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奴隸的來源就成了一個巨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政治加經濟問題,羅馬帝國隻好開放貿易,允許奴隸買賣,希望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彌補國內的奴隸需求缺口。

到了公元2世紀,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聚居在羅馬帝國邊境的一些民族部落開始大規模遷徙,其中一些直接闖入了羅馬帝國的境內。這樣一來,羅馬帝國不僅失去了奴隸進口來源,還直接遭到了來自外族的衝擊,社會根基立即被撼動。與此同時,羅馬帝國內部的人口增長也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從而造成羅馬帝國的統治從巔峰急轉直下,眼看就要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沼之中。

公元4世紀末,日耳曼人一支(哥特人)受到匈奴人擠壓,不得不強行侵入羅馬境內,並迅速占據了西羅馬帝國最富庶的廣大地區,而西羅馬帝國卻完全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所以,這次成規模的外族入侵,給了羅馬帝國一記重創,由此也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的軍事實力早已大不如前。此後,侵入羅馬帝國的這支日耳曼人,接受了基督教文明的洗禮,並且結合日耳曼文化形成了新的文明形式,隨後還對整個西歐社會產生影響。

此外,羅馬帝國的版圖構成也是其迅速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在當時,羅馬帝國的中央政府實際寄生在各地方政府之上,而且又將實權下放到了各地方政府手上,這就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產生了天然的裂痕。再加上各地方政權都奉行“天高皇帝遠”政策,通信聯係又隻能依靠畜力傳遞,一旦受到外族衝擊,很多地方政權都會主動脫離中央政府的掌控,然後割據一方稱王稱霸。而既然脫離了中央,各地方政權之間也就失去了相互協調和幫助的前提,這樣在受到打擊的時候,生死存亡就隻能聽天由命或獨自拚命了,其下場可想而知。

就在羅馬帝國內外交困的關鍵時刻,一場席卷全國的傳染病忽然降臨,迅速將羅馬帝國推向了毀滅的深淵。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各地方政權仍然不知團結,而是仿效中央政權組織宗教勢力,鞏固實權統治,因而基督教的嚴密組織並沒有因為時局動蕩而遭到破壞。如此一來,基督教對於整個羅馬帝國的掌控能力,一度超越羅馬貴族,一些個別行省,甚至由當地主教直接出任領主。公元3世紀末期,羅馬貴族做出垂死掙紮,被迫將帝國一分為二,從此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後來的曆史充分證明,羅馬貴族的這一決定屬於十足的昏招兒,因為此舉再一次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

羅馬帝國對地方政權徹底失去控製後,實際上處於邊境的地方政權也失去了唯一的後盾和保護。為了尋求生機,他們不得不對境外民族施行懷柔政策,不斷試圖與之和談。慶幸這些民族在得到了好處之後,大多停下了入侵的步伐,同時基督教文明也開始同化這些外族部落。可惜文化的傳播速度總趕不上武力的擴張腳步,由於羅馬軍隊日趨孱弱的表現,大片羅馬土地淪入外族手中。接下來,外族在掠奪過程中得到好處,發動的進攻越來越頻繁,進攻的目標也越來越巨大。

公元410年8月,日耳曼人一支(哥特人)攻破羅馬城,羅馬帝國的統治也就此成為曆史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