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亂反正的趣談
《老子》這本隻有五千字的書,從文字表麵上看來,似乎很容易讀懂,如果也用“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眼光去讀,那就夠我們去探討,去闡述了。
也有人說,提到我們的曆史文化,所謂魏晉南北朝這一階段,正是《易經》、《老子》、《莊子》“三玄”之學最流行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曆史背景,是一個變動不安、非常混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最衰敗的三百多年。可是在哲學思想方麵,由於知識分子的高談闊論,也提升到極點,於是有人說,“三玄”之學,是衰亂之書,因為每到一個衰亂的時代,“三玄”之學就會特別受人歡迎。這是在動亂不安中,人們的精神失去寄托,便希望從這方麵,找到一條出路。他們更進一步回過來說,目前這個世紀中,這三樣東西,很受歡迎,可見這個時代,當然的是衰亂的時代。
其實,並不一定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凡是對任何一樣東西,立場不同,觀點就兩樣。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異。我們看中國曆史,漢、唐、宋、元、明、清開基立業的鼎盛時期,都是由“三玄”之學出來用世。而且在中國曆史文化上,有一個不易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不過,他們有他們的一貫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幫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或在私人事業上,幫助別人發財,當上了老板,然後自己飄然而去。如商湯時的伊尹、傅說,周朝開國時的薑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的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薑太公與範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張良則差一點,最後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於諸葛亮,他的立身處事,完全是儒家的態度,“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恰如其分。
次如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劉伯溫,清朝的範文程等等,還有許多不可知、不可數的道家人物。
數十年前,國內流行一股研究明史的風氣,其實研究斷代史,以明史最難研究,如果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為研究對象的中心,那就要注意一般編史書的人不大采用、而是朱元璋親自寫的幾篇文章,的確具有重大的曆史價值。在這幾篇文章中指出,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幾個道人。實際上,他們都是表麵上裝瘋賣傻的道家人物。其中一個是周顛,江西建昌人,人們隻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市街上瘋瘋癲癲,便叫他周顛,實際是一位學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曾多次試驗他,一次把他放在蒸籠裏,再罩上一口大缸,用熱水蒸了半天,朱元璋認為該已經蒸熟了,移缸揭開蒸籠觀察,不料他竟在裏麵作蒸汽浴,和現在流行的三溫暖或土耳其浴一樣,滿身大汗,對朱元璋說:“你好!你的事業可以完成了。好舒服啊!”朱元璋對他無可奈何。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難,他都會出現,助一臂之力。像打陳友諒的時候,他也跟著一路去,朱元璋心想,這瘋子出現就會遇上麻煩,這次去打陳友諒,本來是一場艱苦而危險的戰爭,他又來了,可真討厭,於是想把周顛沉到江裏去。朱元璋帶兵到了南昌,他還是不知從哪裏冒出來。果然,在戰場上千鈞一發之際,他又幫了朱元璋的大忙。
這些人物,因為太神話化了,而編寫正史的,多為儒家人物,由於他們的傳統觀念,對於這許多史實,都不收羅進去。事實上,朱元璋本人的著作中,所描寫的這類史料很多,這裏隻是舉一個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