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用黃老 外示儒術(1 / 1)

內用黃老 外示儒術

中國文化曆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著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

對這三家,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裏麵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所以這三家,是碰不得的,是不可動搖的,更不必說“打倒”了。

這譬喻是有其理由的。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麵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但是這隻是口號,隻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借“掛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