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數量不小的遊民無產者,為失了土地的農民和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工人。……處置這一批人,是中國的困難的問題之一。這一批人很能勇敢奮鬥,但有破壞性,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
綜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
(第一卷,第3~9頁)
[賞析]
毛澤東同誌是中國人民永遠懷念的偉大領袖,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熟悉曆史,了解國情民情,立足於中國實踐,放眼世界風雲。當人們為眼前的鬥爭而困惑、思索的時候,當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出現的時候,他總是善於把馬列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善於集中群眾智慧,以超人的智慧與才能,高瞻遠矚地為革命指明前進的方向,料事如神般撥開迷霧見青天,使我們的黨沿著正確的軌跡向前。八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又一次打開《毛澤東選集》,閱讀首篇雄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時,這種感覺油然而生。
在我黨建黨初期,當時黨內出現兩種傾向。第一種傾向,以陳獨秀為代表,隻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這是右傾機會主義;第二種傾向,以張國燾為代表,隻注意工人運動,同樣忘記了農民,這是“左”傾機會主義。這兩種機會主義都感覺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力量,到何處去取得廣大的同盟軍。而當時年僅32歲的毛澤東同誌,撰寫雄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極其精辟地指出中國無產階級的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是農民,這就解決了中國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軍問題。在文中,毛澤東同誌還遠卓見識地預見到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一個動搖的階級,在革命高漲時將要分化,其右翼將要跑到帝國主義方麵去。這一切都被其後的中國革命實踐完完全全地證實了。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不僅使我們深深感到了毛澤東公文那建立在科學與實踐基礎上的料事如神的預見性,同時,也是我們學習公文寫作技巧的一篇範文。
一、開宗明義,頭尾呼應
開宗明義是毛澤東同誌撰寫公文的常用技法,而用“設問”的巧妙方式開篇點出主題,闡發全文宗旨又是其中的一絕。像《兩個中國之命運》、《整頓黨的作風》、《紀念白求恩》等,毛澤東同誌均采用了這一高超技法開篇,它喚起閱者注意,增強吸引力,鮮明主題觀點。
毛澤東同誌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開端,通過使用兩個排比句,一連提出兩問:“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提得多麼尖銳、多麼鮮明而又多麼發人深省,隨即對此做出十分幹脆利落的回答:“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為什麼說是“首要問題”呢?毛澤東同誌又運用正反對比的寫作手法,深刻地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鬥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在從反麵指明問題之後,筆鋒一轉,進入對正麵道理的闡述:“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敵人。”接著引出目的:“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於革命的態度,作一個大概分析。”這個開端,不僅主題明白顯露,而且,還使用了設問、對比、對偶、層遞等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十分鮮明生動,令人拍手叫好。要想增強我們眼下一些文件的鮮明性、生動性,學習運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端的技法是十分必要的。
為了完整地體現《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主題,加深人們的理解和認識,作者在結尾處用了一小段文字,對所闡述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觀點進行了總括,指明:“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於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這段總括文字是多麼深刻,且又多麼精彩、富有遠見,它與開頭的設問形成鮮明的對照與回應,一頭一尾、日月相輝、相輔相成,有機組合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二、講求科學,策見分明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不是一篇解決工作一般性問題的文件,它所麵對的是關係我黨生死存亡——分清敵、我、友這樣一個涉及黨的生存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的公文。它所要說明的每一個階級及其相關的具體問題,都要有根有據,有事實有見解,有分析有對策,分析見解與對策就是“策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政策和策略”,它是“黨的生命”。
把“策見”的提出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客觀基礎之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作出準確的判斷,既不隨意揚“善”,也不隨意隱“惡”,即不擴大程度,也不縮小性質,更不憑感情取舍,這是毛澤東公文的又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