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富於哲理,敘議結合
《開幕詞》不僅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舉行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而且那比比皆是的富於哲理性的名言,對全國人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文中富於哲理的名言警句俯拾即是,道理之深刻可謂入木三分。如“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凶們一道,是不能解決任何有利於人民的任務的,即使勉強地做決議也是無益的”,“和帝國主義的走狗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幫凶們決無妥協的餘地,或者是推翻這些敵人,或者是被這些敵人所屠殺和壓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沒有的”,“帝國主義者和國內反動派決不甘心於他們的失敗,他們還要作最後的掙紮。在全國平定以後,他們也還會以各種方式從事破壞和搗亂,他們將每日每時企圖在中國複辟……我們務必不要鬆懈自己的警惕性”等,特別是第12段那段被全國人民熟記的名言,至今仍在不斷地鼓舞著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去奪取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麵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達到自己的目的”。
作者在遠見卓識地揭示深刻道理的同時,有些地方還緊密結合敘述,邊擺事實,邊講道理,做到敘議結合,相輔相成。如第6段,在闡述新中國建立的偉大意義時,先是一段非常精辟的議論:“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曆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然後,是一個語重心長的敘述和說明:“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隻是在近代落伍了。這種落伍,完全是被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政府所壓迫和剝削的結果。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鬥爭反對內外壓迫者,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包括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內。我們的先人指示我們,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誌。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最後又是一段慷慨激昂的議說文字:“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和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
三、講究修辭,氣勢恢宏
為了形成一個排山倒海、大氣磅礴的文勢,作者在《開幕詞》中廣泛使用了排比、設問、頂真、層遞、對偶等各種修辭手法。以第6段為例,為了充分表達作者對新中國誕生的強烈感情,連續使用了10個由“我們”作句首的排比句,這10個排比句如萬弩齊發、威力無比。為了表明建設好偉大新中國的堅定信心,作者先是非常精巧地使用了一個設問句:“如果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能夠渡過長期的極端艱難的歲月,戰勝了強大的內外反動派,為什麼不能在勝利以後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隨後,作者使用了三個由“隻要”作句首的排比句,對此作了堅定的回答:“隻要我們仍然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隻要我們團結一致,隻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能在經濟戰線上迅速地獲得勝利。”一問一答,其氣勢堅定,剛勁有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介紹會議的情況及背景時,在篇章布局上十分精彩地運用了層遞與頂針相結合的手法。如第2段的末尾是“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而第3段的開頭語正與前段末尾相銜接:“這種全國人民大團結之所以能夠成功”,第3段的末尾句是“召開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又與下句的開頭語相遞進:“所以稱為政治協商會議”,第4段的末尾句與第5段的開頭句又緊密相互銜接在一起,說明今天的政治協商會議是新的人民的政治協商會議。這部分內容首尾相接、層層遞進、順流直下、邏輯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