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氣磅礴 匠心獨運(2 / 3)

六、……

七、從本日起的兩星期內(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則是圍而不打(例如對張家口、新保安),有些則是隔而不圍(即隻作戰略包圍,隔斷諸敵聯係,而不作戰役包圍,例如對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後各個殲敵。尤其不可將張家口、新保安、南口諸敵都打掉,這將迫使南口以東諸敵迅速決策狂跑,此點務求你們體會。

八、為著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我們準備令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於殲滅黃維兵團之後,留下杜聿明指揮之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諸兵團(已殲約一半左右)之餘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

九、為著不使敵人向青島逃跑,我們準備令山東方麵集中若幹兵力控製濟南附近一段黃河,並在膠濟線上預作準備。

十、……

十一、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敵人從海上逃跑。因此,在目前兩星期內一般應采圍而不打或隔而不圍的辦法。

十二、此種計劃出敵意外,在你們最後完成部署以前,敵人是很難覺察出來的。敵人現時可能估計你們要打北平。

十三、敵人對於我軍積極性總是估計不足的,對於自己力量總是估計過高,雖然他們同時又是驚弓之鳥。……

十四、為著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完成上列部署,你們應該鼓勵部隊在此兩星期內不惜疲勞,不怕減員,不怕受凍受饑,在完成上列部署以後,再行休整,然後從容攻擊。

十五、……

十六、你們對上述計劃意見如何?這個計劃有何缺點?執行有何困難?統望考慮電告。

(第四卷,第1363~1366頁)

[賞析]

從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9日,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的領導下,我人民解放軍相繼對國民黨軍隊發起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淮海”及“平津”三大戰役。在戰役發起前夕,毛澤東同誌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了致三大戰役我前線指揮者有關作戰方針的電報,即1948年9月7日、10月10日給林彪、羅榮恒等的《關於遼沈戰役的作戰方針》,1948年10月11日給華東野戰軍的《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及1948年12月11日給林彪、羅榮桓的《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以下統稱《作戰方針》)。在這四篇電文中,毛澤東同誌將決定中國曆史命運的偉大的三大軍事戰役的戰略戰術及作戰方針、任務,分別濃縮於600至1700多字之中,其中有關遼沈戰役作戰方針的兩封電報分別為900多及600多字,淮海戰役作戰方針的電文為800多字,稍長一點的平津戰役作戰方針也不過1700多字,即使把四篇電文加在一起也就是4000字,還不如當今公文中一份“通知”和“意見”的文字多,真可謂“短小精悍”。它們不僅在當時起到了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作用,還展現了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雄偉氣魄,而且在公文寫作上也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不失為公文名篇佳作。

公文電報雖屬公文範疇,但它不是一個文種,而是某一公文文種的載體,是一種利用電訊技術快速傳遞信息的手段。從《作戰方針》四封電文的主題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以電報為載體針對重大軍事行動而發出帶有方向性、原則性、指揮性的文體,顯然,它們的文種屬於“指示”。正是這篇篇指示,使毛澤東同誌得以運用氣勢恢宏的筆法勾勒出一幅幅氣壯山河、大地生威的作戰藍圖。那麼,《作戰方針》在“指示”的寫作上給了我們哪些要領呢?

一、問題明確,內容完整

寫“指示”不同於一般寫“通知”、“請示”,更不同於寫“情況報告”和“簡報”。它要求內在結構內容必須具有完整性。所謂“完整性”,即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對問題有所分析,並在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原則與途徑、方法。《作戰方針》在這方麵給我們做出了典範。

遼沈戰役9月7日的電報,一開頭作者就開門見山地把“問題”擺在了人們的麵前——“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隨即對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論證,總計用了不到300字。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進而對東北野戰軍提出“配合羅瑞卿、楊成武兩個兵團擔負殲滅衛立煌、傅作義兩軍三十五個旅左右(七月楊成武已殲一個旅在內),並攻占北寧、平綏、平承、平保各線除北平、天津、沈陽三點以外的一切城市……”這屬於“解決問題”。

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作者更是把提出、分析與解決問題緊密融於條段之中,邊提出、邊分析、邊解決。“切不可過分估計敵人的戰鬥力。我們有些同誌過去都吃了過分估計敵人戰鬥力的虧,經過批評後他們已懂得了。現在張家口、新保安兩敵確已被圍,大體上很難突圍逃走。十六軍約有一半迅速被殲。懷來敵一〇四軍慌忙南逃,估計今日或明日可能被殲。該敵被殲後,你們準備以四縱由西南向東北切斷南口和北平間聯係。”這段話中的第一句是“提出問題”,第二至第五句是“分析問題”,最後一句話是“解決問題”。

寫文件做到問題明確,內容完整,這體現了毛澤東同誌的一貫思想。不論是革命戰爭時期的《反對黨八股》,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的《工作方法六十條》,他都告誡我們寫文章特別是寫重要的帶有指導性質的文章,“總得要提出一個什麼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後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