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毛澤東同誌親自到尋烏進行調查,曆時二十餘天,弄清了當地情況,又召開了五十餘人的調查會,核實情況,集思廣益。寫成了近十萬字的《尋烏調查》,並對調查所得進行哲學的概括,他認定:“你對於這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這不太野蠻了嗎?一點也不野蠻。你對那個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曆史情況既然沒有調查,不知底裏,對於那個問題的發言便一定是瞎說一頓,瞎說一頓之不能解決問題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發言權有什麼不公道呢?”(《反對本本主義》,第一卷,第109頁)
眾所周知的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就出自這篇文章。這是反對黨內教條主義錯誤的曆史總結,是正確闡明了“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的科學論斷,徹底地揭露了教條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實質和對革命事業的極大危害,是馬列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思想先導。前文提及的毛澤東同誌創造性地開辟、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井岡山道路”,也是經過艱苦的調查研究,正確地反映客觀實際的科學成果。毛澤東同誌兩上井岡山,兩次走遍羅霄山脈,對井岡山有利的地理條件(方圓五百裏、山高林密、五大隘口,有萬夫莫開之勢,攻退可取)、經濟條件(盛產稻米和油茶、林木等,可提供給養)、政治條件(黨群組織基礎較好,農民運動發展好,有黨員、群眾在山上堅持鬥爭)進行詳細調查,才作出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
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轉向抗日民族戰爭時,有些人仍然主張用老辦法同敵人作戰。有的提出“去正麵打硬仗”,有的提出“普遍地實行以運動戰為主,配合以陣地戰,輔之以遊擊戰的戰略方針”,有的認為正規軍不打運動戰和陣地戰是一種戰略上的倒退等等。而毛澤東同誌與上述觀點相反,在抗日戰爭開始不久,他就撰寫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文中明確肯定:抗日戰爭基本上是遊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並以此撰寫了一係列的公文。曆史證明毛澤東遊擊戰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完全正確的,其他思想都是錯誤的。毛澤東同誌成功的關鍵是他善於敏銳地感知新情況,認真分析新情況,出奇製勝地解決新問題。
毛澤東同誌從抗日戰爭一爆發,就對內外實際進行充分的調查,把握了新的戰爭情況:敵人是新的,即日本帝國主義;友軍是新的,即過去我們的敵人——國民黨軍隊;戰場是舊的,即地域廣闊的華北大地;日本是個小而強的國家,我們是個大而弱的國家;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是非正義的,我們抗日是正義的;日本遠離國土,在異國作戰,我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作戰,加之中國共產黨是個久經考驗的黨,紅軍是一支久經鍛煉的隊伍。這些情況和條件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特點:戰爭的長期性,戰爭的廣大性,戰爭的殘酷性。這些就是抗日戰爭麵對的新情況。從實際出發,從特定的條件出發,這是毛澤東同誌認識和解決抗日戰爭戰略問題的出發點,是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關係的出發點,抗日戰爭遊擊戰的戰略指導思想就是這樣確立的。
後來,毛澤東同誌把這種通過調查而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的“結合”藝術,概括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第四卷,第1308頁)。他諄諄教導全黨:“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三卷,第801頁)
這一點在對待“農民問題”上尤顯突出。在中國革命史上,很長時期農民問題一直沒有引起注意。在“五四”運動的主題中,沒有它的一席之地;在中國共產黨初期活動中,農民也沒有應有的位置。直到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時,毛澤東同誌才督促仍持懷疑態度的黨的領導者,把農民作為革命的必要組成部分,並身體力行,深入農村,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從自己掌握的材料出發,而不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出發,明確地回答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一革命的首要問題。他認為中國農民在革命各個方麵是極為重要的,並斷言:中國的權力產生於土地之中。革命必須依靠農民,隻有農民才能使舊中國這個搖搖欲墜的大廈傾塌,即使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也要依靠他們。盡管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但如果沒有農民這個最廣大、最積極的同盟軍參加,革命永遠也不會取得勝利。
二、具體分析法
具體分析法就是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方法。這是從個別與一般的關係上堅持“結合”的藝術。毛澤東同誌指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統一,即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必須從客觀的實際運動所包含的具體的條件,去看出這些現象中的具體的矛盾、矛盾各方麵的具體的地位以及矛盾的具體的相互關係”,“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矛盾論》,第一卷,第299頁),也就不能把握事物的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精髓,是毛澤東公文基本思想形成的規律。
要“結合”得好,就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客觀事物由對立統一而存在,由鬥爭變化而發展。在諸多矛盾中,總有一個主要矛盾,居於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次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存在著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家貧窮軟弱等等矛盾,但基本矛盾是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走狗軍閥的矛盾,所以,我們黨采取了領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與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從而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蔣介石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所有領域,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都存在著激烈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