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詳略得體 錦緞巧裁(3 / 3)

(第四卷,第1145~1146頁)

很清楚,在上述材料中,就單份而言,隻能說明一定問題,可一集中起來,四份材料連用,便如集束彈引爆,排炮轟鳴,可謂威力無比。這就有力地揭穿了蔣介石集團準備內戰的陰謀。同時,這裏又巧用對比,同盟國三位將領的講話,同蔣介石的電報,不隻形成數量上的眾與寡,而且構成了質量上的是與非。可謂涇渭分明,昭然若揭。

四、針對讀者的設置

公文有主送機關、抄送機關,有特定的讀者對象。領導機關寫作公文的目的,是通過讀者對公文的閱讀、理解、貫徹、執行而實現的。因此,公文的作者就要了解、研究公文的讀者。讀者的崗位、行業、修養、閱曆的不同,知識水平的差異,對公文的內容包括詳略程度的要求,都是有區別的。在掌握宣傳對象方麵,毛澤東同誌切中肯綮地講道:“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麼人看、給什麼人聽的,否則就等於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6頁)“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我們和無論什麼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裏麵想些什麼東西,能夠做成知心朋友嗎?做宣傳工作的人,對於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37頁)因之,確定讀者對象後,公文的內容設計、詳略安排,也就有了重要依據。比如,對外行人講專業知識,就應詳細些,否則他就可能聽不懂,而對內行人講專業知識,則可從簡;了解讀者的心理需求也不可忽略,讀者需要多知道的,應當詳寫,而讀者可少知或不知的地方,則可略寫或不寫。至於那些一經點出,讀者就可以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聯想、意會的地方,亦應從簡。

《反對黨八股》一文,是1942年2月毛澤東同誌在延安幹部會議上所作的演講。全文的重點是論述黨八股的八大罪狀。由於黨八股主要存在於幹部之中,剖析前六條罪狀,即“空話連篇,言之無物”,“裝腔作勢,借以嚇人”,“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語言無味,像個癟三”,“甲乙丙丁,開中藥鋪”和“不負責任,到處害人”,則詳加闡述,意在要他們“為之一驚,出一身汗”,然後好好治療。而對於第七條“流毒全黨,妨害革命”,第八條“傳播出去,禍國殃民”,則略到隻點題目。如此簡化處理,是從幹部聽眾的實際出發的,因為“這兩條意義自明,無須多說”。這般恰到好處地詳略結合,便從一個側麵構成了“申討黨八股的檄文”。

1943年6月,毛澤東同誌為黨中央撰寫了《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一文。這是一篇決定,全文共分九條,在詳述的第三條,有一小處也詳加說明:“這種領導骨幹的標準,應當是季米特洛夫論幹部政策中所舉的四條幹部標準(無限忠心,聯係群眾,有獨立工作能力,遵守紀律)。”(《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第三卷,第899頁)這四條標準出自季米特洛夫1935年8月13日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所作的結論《為工人階級團結一致反對法西斯主義而鬥爭》的第七部分《幹部問題》。考慮到有些幹部可能讀不到這篇報告,便將這四條一一注出,屬於局部詳盡說明。而在第九條一開始即指出:“領導方法問題上的各個細節問題,這裏不一一說到,希望各地同誌根據這裏所說的原則方針自己去用心思索,發揚自己的創造力。”(《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第三卷,第902頁)由於這一決定發至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在主要之點闡釋清楚之後,“細節問題”便可由幹部們憑著閱曆、經驗去具體化了。此處之略,同樣基於對讀者對象的深切了解。

總之,學習毛澤東同誌的公文,如同觀海;領會他那章法中的剪裁藝術,也不過是掬幾朵浪花而已。看來,剪裁處理要恰到好處,一要“明目的”。即突出公文的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決定形式這一原則,萬般手段皆出於此;二要“善運思”。剪裁這一技巧,同作者的思想水平、認識能力直接相關。陸放翁詩雲:“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唯有洞察力、分析力強者,才可能對材料做到條分縷析,駕馭嫻熟,此即高屋建瓴;三要“顯統一”。公文全篇要講究“有倫有脊”,和諧完整,詳與略的處理,雖為作者安排,但不能留下斧痕,而要順理成章,渾然天成。文章剪裁,就是要做好“權衡損益,斟酌濃淡;芟繁剪穢,弛於負擔”的工作。好的文章,正如吳德旋所論:“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到純熟後,縱筆所如,無非法者。”毛澤東同誌的公文著述,便進入了如是境界。今天,我們認真學習毛澤東的公文理論,努力實踐,反複揣摩毛澤東的公文著作,使之發揚光大,我國的公文理論研究就一定愈活、愈深,我國的公文寫作就一定更好、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