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引人憧憬 催人奮進(2 / 3)

(二)用方針和策略鼓動

一個方針、一個策略乃至一個口號,提得有理、有據、有力,直接地、充分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群眾的意願、信念,就能產生強大的震撼力和鼓動力,就能變成為之奮鬥的實際行動。最有代表性的是《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在“兩種方針”一題中,我黨向全國發表的抗戰宣言最具中華民族的危機感和抗日的緊迫感,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的口號是:武裝保衛平津華北!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第二卷,第343~344頁)文中第二部分“兩套辦法”中提出了我黨實行堅決抗戰的八大綱領,具有很強的策略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用犀利的筆鋒向敵人進行了義正辭嚴的正告。這篇公文,可稱得上是抗日的動員令、宣言書和檄文,指引了全國人民奮起抗日,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三)用光明的前途和前景鼓動

毛澤東同誌的一些公文往往在總結成績和教訓,精辟分析國內外、當前和長遠形勢,確立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上,指出光明的前途和發展前景,讓人感知,令人希冀,催人實現。例如,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當著天空中出現烏雲的時候,我們就指出:這不過是暫時的現象,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即在前頭。”(第四卷,第1245~1246頁)再如,在《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一文中指出:“完成了這個任務,就一定能夠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隻要我們努力,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二卷,第372頁)

三、寓鼓動於形象之中(或稱形象性鼓動)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之所以具有極強的鼓動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善於借助景物、事物、人物、典故、事件,乃至俗語、諺語等“活”的“載體”進行言誌、說理、抒情,把靜態的文字動感化,把抽象的說教形象化,給人以“通感”,以思索,以聯想,以美感,以共鳴,可以深化主題、強化論點、優化論據,豐富文章的意境、意蘊,馳騁人們的想象力,增強行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據不完全統計,在《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中,這種“借助”有近千處之多。這不單單是一個公文寫作的技法問題,也是一種對我國古代公文寫作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更是毛澤東同誌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麵修養和素質的綜合體現,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使鼓動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借助景物提高鼓動性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不是呆板的敘述、說教,而是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將革命的情懷、革命的道理、革命的誌向寓於景物之中,給人以畫麵感,增強人們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結尾:“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第一卷,第106頁)栩栩如生,十分形象地昭示了革命的強大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

(二)借助事物提高鼓動性

依托於一種物體的運動規律或憑借一個物體巧譬善喻,進行說理、言誌、抒情。例如《關於重慶談判》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第四卷,第1162頁)通俗形象、入情入理地表達了我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關係。再如,在《論持久戰》一文中談到,“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第二卷,第511~512頁),用“烈火燒死野牛”,惟妙惟肖地闡發了人民戰爭的偉力。

(三)借助事件提高鼓動性

曆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毛澤東同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將古今中外的一些知名的、重大的曆史事件置於公文之中,用以說明觀點,教育群眾,抨擊敵人。具體而言,主要有:(1)革命事件。例如,《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用“一二·九運動”喚起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2)反革命事件。例如在《反對投降活動》一文中引用了“太平洋國際會議”,即遠東慕尼黑陰謀,批判中國投降派的觀點、做法和陰謀,告誡人民對敵人不能抱任何幻想,隻能堅決鬥爭到底。(3)戰爭事件。例如,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了我國古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著名戰例,論證了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戰勝敵人的戰略步驟,批判了軍事冒險主義,揭示了我軍暫時的戰略退卻,是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退是為了更大的前進的道理。

(四)借助人物提高鼓動性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毛澤東同誌的公文往往通過對他人的追憶和評價,抒發愛憎情懷,言誌明理,警示世人。(1)借偉人說教。例如,為慶祝斯大林六十歲生日所寫的《斯大林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深深地表達了我國人民對斯大林的敬愛,對蘇聯的友誼之情和對蘇聯援助的感激之情,指出友誼和支持是奪取勝利的保證。(2)借友人說教。例如著名的祭文《紀念白求恩》,頌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共產主義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批評了與之相反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感人肺腑,情深意切。(3)借助革命同誌說教。例如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通過對張思德同誌的悼念,講軍隊的性質和宗旨,講團結和協作,講納諫,講革命的生命觀和革命的英雄主義,鼓勵人民“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4)借古人說教。在我黨的七大閉幕詞,即《愚公移山》中,動員共產黨員帶領中國人民大眾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挖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5)借敵人說教。例如《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批駁了美國白皮書的一些反動觀點,辛辣地諷刺了南京的美國殖民政府如鳥獸散,告誡一些人丟掉幻想,指出美國的侵略政策必將徹底失敗,對敵鬥爭要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