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引人憧憬 催人奮進(3 / 3)

(五)借助古文提高鼓動性

為了增強公文的說服力,毛澤東同誌將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些經典作品和其中的典故(成語)、哲言信手拈來,生發開去,準確得當,舉一反三,啟迪人的心智,強化文章中的觀點,產生事半功倍的宣傳教育鼓動效果。這類借助和征引在他的公文中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例如:《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一文中征引了《論語·子路篇》中“欲速則不達”的成語,告誡大家做事情應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從主觀願望出發,單純追求速度,否則就會犯盲動主義的錯誤。《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中引用了《孟子·盡心上》中“引而不發,躍如也”的哲言,教育我黨在領導群眾行動時,應循循善誘,像張滿的弓,不發箭,作躍躍欲試之姿,去引導其他學射箭的人,鼓動群眾進行革命鬥爭。《矛盾論》一文中連續征引了《山海經》中的“誇父追日”、《淮南子》中的“羿射九日”的神話傳說和《西遊記》、《聊齋誌異》中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六)借助民眾生動的語言提高鼓動性

毛澤東同誌的公文是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中除引用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革命導師的理論外,為了貼近群眾,更好地宣傳、組織、發動群眾投身革命,大量地引用了群眾喜聞樂見的俗語、諺語、方言、俚語,與群眾交心、談心,用群眾的語言論述革命的道理,用群眾的語言教育鼓動群眾。例如,毛澤東同誌為答複當時黨內黨外對於農民革命鬥爭的責難,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文,堪稱是當地群眾的“語言庫”,使人置身於一幅農民運動和鄉村風俗的畫卷之中。用群眾的語言侃侃而談,或平實、或詼諧、或風趣、或辛辣,鮮明地提出了農民運動是“糟得很”還是“好得很”這一革命立場問題。再如,為了闡述黨內的團結問題,引用了“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為了抨擊反動派,用了“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為了加強學習,用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等。這種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群眾語言,既蘊含樸素的道理,又可以使人產生類比聯想,強化了表述效果。

四、寓鼓動於語勢之中(或稱語勢性鼓動)

毛澤東公文的鼓動性還在於他把公文寫作作為一個係統工程,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遣詞造句,都有一定的章法規律可循。他緊緊圍繞一個主題、一個論點,將詞與詞、詞組與詞組、段落與段落、章節與章節、題目與題目乃至詞韻與詞韻進行優化組合,搞好公文的“包裝”,給人以視覺上的建築美和聽覺上的音韻美,既排列有序又起伏跌宕,既波瀾壯闊又鏗鏘有力,構成雄渾的文勢、雅俗共賞的文氣和不拘一格的文風,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強大的鼓動氣勢。

(一)一個重要的觀點縱橫反複闡述,增強鼓動效果

為了印證和強化一個重要的觀點,或在一個段落內,或在整篇公文的幾個層次中不惜筆墨,集中“焦點”反複推出其相似的“特寫”鏡頭,進行縱向的或橫向的或縱橫交織的論述,給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例如: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用平行式的手法列舉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全麵具體,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振聾發饋。《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用階級革命戰爭反對階級反革命戰爭……什麼戰爭也沒有了,反革命戰爭沒有了,革命戰爭也沒有了,非正義戰爭沒有了,正義戰爭也沒有了,這就是人類的永久和平的時代。”(第一卷,第174頁)在一個段落內分兩個層次,共用了十幾個有關戰爭性質的詞語、句子,進行縱橫交錯的論述,充分表達了消滅一切戰爭的誌願。

(二)一個詞語反複連用,增強鼓動效果

用幾個相同或相近的詞組或複句連續使用,帶有古文修辭“互文見義”的味道,用以增強文章的氣勢。(1)複句連用。例如《勤儉辦社》一文的按語:“勤儉辦工廠,勤儉辦商店,勤儉辦一切國營事業和合作事業,勤儉辦一切其他事業,什麼事情都應當執行勤儉的原則。”通過連用四個“勤儉”構成的排比句,用以加深人們對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的認識。(2)詞組連用。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的話:“軍民一致,軍政一致,官兵一致,全軍一致,不允許任何破壞紀律的現象存在。”(第四卷,第1239頁)四個“一致”強化了執行政策,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重要性。(3)副詞連用。例如,《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的話:“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第三卷,第815頁)四個副詞“越”,加重了語氣,觀之句式工穩,讀之朗朗上口,使鼓動的氛圍更加濃鬱。

(三)卒章顯誌,增強鼓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