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神入化 溢彩流光(2 / 2)

(3)“這裏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誌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裏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誌卻硬要多唱。這裏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誌卻叫它起床。”(《反對黨八股》,第三卷,第845頁)

此例中,作者運用比擬辭格,將“教條主義”這一抽象概念人格化,賦之以人的動作,使這種反馬克思主義的學風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麵前,既生動又形象,從而避免了抽象、枯燥的弊端。

三、描繪形象

在毛澤東公文中,由於內容表達的需要,有時還出現生動的人物形象描繪和情節建構,使行文異彩紛呈。例如:

(1)“第一部分是有餘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餘剩。這種人發財觀念極重,對趙公元帥禮拜最勤,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他們看見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財東,往往垂著一尺長的涎水。這種人膽子小,他們怕官,也有點怕革命。”(《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卷,第5頁)

這段文字,作者運用漫畫的筆調,對小資產階級在革命中的動搖性特點作了細致刻畫和描繪,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生動傳神。

(2)“反對農會的土豪劣紳家裏,一群人湧進去,殺豬出穀。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高帽子遊鄉,‘劣紳!今天認得我們!’”(《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第一卷,第16頁)

很顯然,這樣的形象描繪是極其生動的,能夠給人以立體感,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3)“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於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第四卷,第1128~1129頁)

這段文字,作者采用漫畫式勾勒形象的方法,夾敘夾議,把蔣介石一副政治流氓的醜惡嘴臉活脫脫地呈現於讀者麵前,具有鮮明的諷刺意味。

四、講求韻律

毛澤東公文中的許多篇章,十分講究韻律的和諧,有的直接采用歌謠語體表意,例如:

(1)“前線將士,犧牲流血。各黨各派,精誠團結。各界人民,協力救亡。”(《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第二卷,第401頁)

(2)“軍長葉挺,領導抗敵,卓著勳勞;此次奉令北移,突被親日派陰謀襲擊,力竭負傷,陷身囹圄”,“……憤慨之餘,殊深軫念”。(《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第二卷,第771頁)

這種歌謠語體多押韻並可歌唱,形式靈活,短小精悍,一般多用短語句式,兩三個樂句為一組,富有很強的節奏感,讀之朗朗上口,明快雋永,頗為生動。

五、表達獨特

毛澤東公文中的有些篇章,在表達形式上有所創新,具有獨特的風格,給人以別開生麵之感。例如《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通篇采用麵談的口語形式,委婉含蓄而又柔中帶剛,如“你們想突圍嗎?四麵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麼結果呢?……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去,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對晉綏日援編輯人員的談話》,第四卷,第1369~1370頁)。顯見,這樣表達,生動活潑,明快犀利,耐人尋味。如果改用書麵語形式,不僅與該促降書的題旨和情境不相協調,而且會使行文黯然失色,進而達不到應有的表達效果。

毛澤東公文寫作的生動性藝術多姿多彩,酣暢恢宏。認真研究和總結其規律,對於提高當今的公文寫作品位,更好地發揮公文效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