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因為祖先聖賢都提倡保守的傳統,所以人們便把人生的傾瀉導向於飲食。由於這個原因,不僅使得烹調藝術高度發展,而且賦予烹調以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人們的風俗習慣中,婚喪嫁娶這類大事,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甚至高潮部分,其次,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在農村,“認識”這個詞常常為“在一個桌上吃過飯”所替代,同時,烹調也是表達民族感情的重要方式。
中國哲學作為東方哲學的代表,其顯著特點是宏觀、深邃,同時又很模糊,不可明確界定,這對中國烹調的指導意義是非同一般的。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它的食材可以是一種或多種,調料可以是一樣或多樣,步驟可以是一步或多步,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以及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之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係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在中國烹調的體係中,不僅講究菜肴的整體性,而且餐具、餐廳,擺台、上菜順序,乃至天氣、政治形勢、食客等的不同,婚宴、喪宴、壽宴、國宴,家宴等的區別,都能納入烹調的整體考慮之中。可以說,這種對客觀事物整體性的把握就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點,像中國文化中的中醫藥學就與烹調有著極其相似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不同使西方烹調傾向於科學,中國烹調傾向於藝術。在烹調不發達的時代,這兩種傾向都隻有一個目的——保命充饑,而在烹調充分發展之後,這種不同的傾向就表現在目的上了:前者發展為對營養的考慮,後者則表現為對味道的講究。
中國烹飪文化層麵豐富,其中包涵著中國曆史上各個社會階層、集團所創造的烹飪生產和消費文化的每一個部分,有雅、俗之分。
民族特色鮮明,兼容量大,融合力強,生命力旺盛
烹飪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要素中,食源文化中的博食為人類食源的廣泛開辟作出了突出貢獻。蒸和炒是我國烹飪獨有的工藝,其中也包含最為複雜多樣的烹調方法。在精神文化要素中,烹飪與傳統思想觀念滲透結合而產生了“國粹”性文化現象,在最深層麵上反映的是宇宙觀、社會觀、人生觀與審美觀等。
中國烹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兼收並蓄的氣魄和極強的融合力。在曆史上,中原烹飪文化一直處在同周邊“胡”“蕃”烹飪文化相互影響和吸收的狀態。中國烹飪文化是一個以漢族烹飪文化為主體的、與其他民族烹飪文化相互兼容的大體係。清代雖然閉關鎖國,但西餐卻在當時得到流傳。
在中國,因為祖先聖賢都提倡保守的傳統,所以人們便把人生的傾瀉導向於飲食。由於這個原因,不僅使得烹調藝術高度發展,而且賦予烹調以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在人們的風俗習慣中,婚喪嫁娶這類大事,總是以吃作為其重要內容甚至高潮部分,其次,它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在農村,“認識”這個詞常常為“在一個桌上吃過飯”所替代,同時,烹調也是表達民族感情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