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花生概述(一)(1 / 2)

3.人文學和語言學的考證

16—17世紀,歐洲的許多有關通史和自然史均有關於花生的記載和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有由西班牙總督和西印度編年史官Ovando於1525年出版的《西印度綱要》和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自然通史》,這兩部書中首次報道了花生的印第安語“Mani”和它的植物形態。在1527年Bartolome Las Casas撰寫的《護教史》中,對南美洲的伊斯帕尼奧拉(現海地)土著居民稱為“Mani”的花生作了明確的說明。1532年,在許多印第安人部落中發現了人工栽培的花生,如玻利維亞東部的莫佐人在海濱沙地上種植花生,圖賓南巴人很早就把花生當作信用植物來種植。美洲最早古籍之一《巴西誌》中明確記錄了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現的大量古代花生,古印第安人稱之為“安胡克”。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語為“瑪尼”,之後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1570—1578年間,葡萄牙植物學家G.s.Desouza首次詳盡且正確地描述了花生植株、栽培和加工。1825年dole確認花生屬植物起源於南美洲。同時Bent-ham於巴西的不同地區發現了這個屬的6種野生植物,並據此編入《巴西植物誌》,但並未發現野生狀態的栽培種花生,所以他認為栽培種花生可能是由這些野生種演化來的。

美國花生專家R.O.Hammons出版的《花生栽培與作用》和《花生的科學與技術》,綜合了各方麵學者對編年史的研究、考古學的發現以及花生近緣野生植物自然群落的分布等調查研究,對栽培花生的南美洲起源說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二)非洲起源說

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有一種名為“Araehidna”的地下結實植物,Thephrastus和Pliny曾認為其是花生,以此作為花生起源於非洲的佐證。但後來有人指出他們是將希臘文的Araa誤為“Arachis”(花生),並不是真正的花生。埃及當地土語稱花生為“Fulsuani”即新近引入埃及之意。此外,埃及及其附近地區花生已絕跡,在Forskol所編著的《埃及植物名錄》和Poospero Alpini編著的《埃及植物誌》中,均未見有關花生的相關記載。這更加否定了花生的非洲起源說法。

(三)中國起源說

有學者認為,中國可能是花生原產地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期,當時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有關學術刊物上曾闡述了若幹花生起源於中國的觀點,以似花生的化石材料作為佐證。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洋原始社會遺址中,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測定灶坑年代距今4700年左右。1961年,江西修水縣山背地區原始社會遺址中再次發掘出炭化花生種子。20世紀80年代廣西壯族自治區亦發現了類似的化石。此外,廣西、雲南、江西等地也曾報道過與花生形態極為相似的野生植物。2007年經西安文保中心專家確認,距今2100年前的漢陽陵從葬坑出土的農作物裏發現有似花生莢果和種子的化石,其中有11顆經有關部門測定確認為是花生。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花生,它把我國花生出現的曆史由明代提前到西漢時期,提前了1500多年。

3.人文學和語言學的考證

16—17世紀,歐洲的許多有關通史和自然史均有關於花生的記載和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有由西班牙總督和西印度編年史官Ovando於1525年出版的《西印度綱要》和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自然通史》,這兩部書中首次報道了花生的印第安語“Mani”和它的植物形態。在1527年Bartolome Las Casas撰寫的《護教史》中,對南美洲的伊斯帕尼奧拉(現海地)土著居民稱為“Mani”的花生作了明確的說明。1532年,在許多印第安人部落中發現了人工栽培的花生,如玻利維亞東部的莫佐人在海濱沙地上種植花生,圖賓南巴人很早就把花生當作信用植物來種植。美洲最早古籍之一《巴西誌》中明確記錄了在秘魯沿海地帶史前廢墟中發現的大量古代花生,古印第安人稱之為“安胡克”。在哥倫布遠航時期,航海家將花生莢果帶至西班牙,在1535年出版的《西印度通史》中記載花生的西班牙語為“瑪尼”,之後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1570—1578年間,葡萄牙植物學家G.s.Desouza首次詳盡且正確地描述了花生植株、栽培和加工。1825年dole確認花生屬植物起源於南美洲。同時Bent-ham於巴西的不同地區發現了這個屬的6種野生植物,並據此編入《巴西植物誌》,但並未發現野生狀態的栽培種花生,所以他認為栽培種花生可能是由這些野生種演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