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 正月二十五日,燕國汴州刺史兼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媯、檀二州及同羅、突厥、奚等兵,與楊朝宗會合,共13萬大軍圍攻睢陽。
這一消息震驚了整個大唐,唐肅宗深知此地的重要,又聞張巡等奮力抗戰,便命其率軍守衛睢陽,官至: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
當然、這道聖旨還未傳到,睢陽太守許遠已經如坐針氈,自己戰死不要緊,要是丟了重城,造成大唐戰敗,那可真是禍國殃民,遺臭萬年,他與南霽雲已經做好準備,可一想到號稱的十三萬大軍,還有驍勇的番軍,他如同去年的張介然一樣,心以灰涼,但不戰鬥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
張巡聽聞後,立即商討軍事,最終達到一致,全軍撤離寧陵,叛軍將兵力投入睢陽之戰,這裏應該安全,姚訚也讚同,刻不容緩,張巡即日發兵三千將士,留幾百人守衛寧陵,姚訚一同前往,那裏才是他的抱負之處。
睢陽距離此地較遠,就是日夜趕路,也得兩天,張巡等人一路上小心謹慎,並派探子去察看敵情,又讓人前去通報,他率軍火速趕往,在路途中,就讓他們心底顫涼,四周的村莊全部摧毀,正如那北風一樣,所過之處,陣陣陰冷之情從心底湧起,無不對叛軍的殘暴恨之入骨,握緊兵革,此次前去,定要殺光爾等。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如《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裏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遊,一片荒涼。
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張巡在途中救了幾十位病臨凍死的人,經他們所言,所過的漢軍還好,隻搶糧財,不殺人,可那奇異裝束的胡人殺人放火,無所不幹,他們是躲在了暗處才逃過一劫,許多人都活生生的凍死,餓死,甚至都發生吃死屍的事件,實在是沒辦法了。
他們本以為不可能過的了這個冬季,沒想到還能碰見唐朝的守軍,整個河南雖說還未全部落在叛軍手中,但外麵的地界基本上已無人煙,唐軍都縮在城內不出,苦了老百姓,不知養兵何用。
張巡輕歎一聲,人各有誌,沒有投降已經算好的了,他們將所見的一幕幕全部記在心裏,當出了城邑,才知百姓苦,才知百姓難,當兵的都說保家衛國,可當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才真正的明白這四個字的重要性。
保的是一個個幸福的家庭,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這是他們的職責,愧責之餘,也不禁去想,若沒有戰爭,這一切不都是很美好,他們想不通為什麼會有戰爭,可已經發生了,隻能盡量彌補,讓未受到戰亂的百姓安居,讓大地清寧,讓國家恢複,讓世態繁榮和諧。
大軍一路上默默無聲,心情有些沉重,他們發覺自己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不再是保家,而是真正的為國保家,是更大的家!一國之家,他們曆經一次生離死別,本就是將死之人,不想再有其他人承受這種痛苦。
將士都暗下決心,決不讓叛軍踏入一步,就是拚死也要守住最後一片淨土,這股決心油然而生,不是誰人激勵,這才是真正的東西,人一旦堅定了,就再也不會改變,改變了,那說明你沒有堅定!隻有將士堅定了,睢陽才有固守之力。
第二日傍晚,張巡率軍來到南湖外圍,望著湖內高聳的城牆,真是巧奪天工,活生生的一座水上城池,他們還是第一次見,一共有四個城門,四條通道大橋,張巡來到東門,許遠已經站在那半個時辰,冷冷的寒風吹的人心裏發慌,他站的筆直,目視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