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篇 親情孝道(3 / 3)

不過,輪到曾子的兒子曾元來侍奉曾子的時候,情形又有了變化。曾元侍奉曾子也是每餐必定提供酒肉,不過曾元不再詢問曾子每餐剩餘的東西如何處理。曾子問是否有剩餘酒肉時,曾元則不理會老父感受如何而直接回答說“沒有”。其目的在於留下以後慢慢享用。曾元侍奉父親僅僅是滿足衣食方麵的需求,卻不真正具有恭敬關愛之心。

從孔子的角度來看,曾元的做法算不上是盡孝。從這個意義上講,單純的物質、金錢是買不來真正的孝心的。

現代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愈來愈崇尚金錢與物質,有些人甚至以為它們無所不能。殊不知,金錢和物質是換不來一個人的親情與孝心的。孝不僅僅是形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是一種愛的心情。

曾有一則公益廣告將此意抒發得淋漓盡致:一位年邁的母親在中秋佳節之時滿心歡喜,精心準備了飯菜,最終卻隻等來兒女們的電話,頓時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質生活隻是表麵的形式,老人甘願每天粗茶淡飯,隻盼望著兒女能夠常回家陪伴。這讓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聲吧。

兒子回鄉辦完父親的喪事,要母親隨他進城,母親執意不肯離開清靜的鄉下,說過不慣都市的生活。兒子沒有勉強母親,說好以後每個月寄300元生活費。這個村子十分偏僻,郵遞員一個月才來一兩次。近年來,村子裏外出打工的人多了,郵遞員在村裏出現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節日。每次郵遞員一進村就被一群大媽、大嬸和老奶奶圍住,爭先恐後地問有沒有自家的信件,然後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傳遞自己的喜悅或分享他人的快樂。這天,郵遞員交給母親一張彙款單,母親臉上洋溢著喜悅,說是兒子寄來的。這張3600元的高額彙款單在大媽大嬸們手裏傳來傳去,每個人都是一臉的羨慕。

過了幾個月,兒子收到了母親的來信,隻短短幾句,說他不該把一年的生活費一次寄回來,明年寄錢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過去了,兒子由於工作纏身,回老家看望母親的想法不能實現,本想按照母親的囑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費,又擔心因為忙而忘了誤事,便又到郵局一次性給母親彙去3600元。

幾天後,兒子收到一張3300元的彙款單,是母親彙來的。兒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收到了母親的來信,母親又一次在信中囑咐說,要寄就按月給她寄,否則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錢夠花了。兒子對母親的固執十分不理解,但還是按她的叮囑做了。後來,他無意間遇到一個來城市打工的老鄉,順便問起了母親的近況。老鄉說,你母親雖然一個人生活,但很快樂,尤其是郵遞員進村的日子,你母親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收到你的彙款,她要高興好幾天哩。兒子聽著聽著已淚流滿麵,他此刻才明白,母親堅持要他每個月給她寄一次錢,就是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樂。母親的心不在錢上,而在兒子身上。

孝不僅僅在於提供父母衣食,更重要的是出自內心的“愛”和“敬”。空巢老人缺的不僅僅是錢,他們更希望得到女子的關心。

不要成為啃老族

⊙原文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譯文

孟武伯請教孝道。孔子說:“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麵就不必讓他們擔憂操心了,這就是孝。”

作為父母,當他們決定養育一個孩子時,就已經下了作出重大犧牲的決心,無論孩子有什麼先天疾病,或者是後天缺陷,都可以包容,因為孩子是他們的責任,是他們的血脈。但當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已經到了應該自謀出路的年齡,是不是還應該再賴在家裏,再由父母養活呢?

找工作,獨立生活,計劃開支,甚至交朋友,買房子成家,這都應該是成年子女完全自理的事情。如果還讓老人家操心,替你張羅,替你出錢、出力的話,就太過分了。為人子女,應該心裏明白,哪些事可以讓父母為你操操心,哪些事應該獨立解決,不能再給父母添麻煩了。

孔子和孟武伯之間關於孝道的對話也涉及這一點。子女生病了,父母免不了要擔憂,但在其他方麵就不要讓他們操心了。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孝。但當今社會,往往有人做不到這一點。不僅不以此為恥,反而是無動於衷,漠然視之。

有一謎語打一類人群,謎麵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親,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謎底是:啃老族。

“啃老族”在我國是個新名詞,卻是個舶來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見於法國的《快報》,是指大學或其他學曆畢業後,到了就業年齡,卻以薪水少等為理由,仍依賴父母的那些年輕人。

在中國,“啃老族”是個新群體,且不斷壯大增加,由此帶來很多不和諧的社會問題。根據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中國有高達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這些早該自立卻因種種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體稱為“啃老族”。

25歲的北京青年李曉斌是獨生子女,5年前從部隊退役後當起了保安。但他很快就覺得這份工作收入低、沒有前途,於是就辭職回家。李曉斌後來又找過幾份工作,也都不滿意,便逐漸對找工作失去信心,甚至產生恐懼。如今,他已經在家閑了2年,無論父母如何相勸,都不願再找工作。整天在外閑逛、玩電子遊戲,沒錢就找父母要。

李曉斌的父母雖然都有工作,養活兒子問題不大。但眼看著老兩口離退休已經不遠,兒子卻不願工作,也沒有工作技能,老兩口擔心:他們退休後,家庭收入將大幅減少,而兒子還要娶妻生子,老夫妻的晚年生活會是什麼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