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生”運動(1 / 3)

但是,一時的挫折並沒有使魯迅灰心。他深深懂得,挫折是冶煉強者的熔爐。博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厄運,用勇氣征服困難。於是,他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寂寞中堅持進行他的文學活動。他繼續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文學書籍,孜孜不倦地進行翻譯和練筆。當時,中國流行林紓用古文意譯的西歐和美國的小說。為了激發國人爭取民族解放的鬥誌,魯迅著重搜求和譯介東歐遭受列強侵略、欺負、幹涉的弱小民族的作品。那時,留日官費生每月隻發三十六元,支付衣食學費之外,結餘寥寥無幾。為了購置必要的參考書籍,魯迅隻得節衣縮食,甚至有時靠校對書稿來補充一些收入。東京的舊書坊大多集中在位於市中心的神田區。書坊左右兩壁和中央的大床上都是書,裏麵深處大抵跪坐著一個精明的掌櫃,雙目炯炯,很像一隻靜踞網上的大蜘蛛,在等候自投羅網者的有限的收入。魯迅隻要囊中有錢,便不惜“孤注一擲”,每每弄得袋裏空空而歸,對友人歎息道:“又窮落了!”由於那時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很少有英文譯本,隻有從幾種德文小叢書中才可以得到,於是對德國文學本身並無興趣的魯迅堅持自修德文,還列名於東京“獨逸語學協會”所設立的德文學校,想用德文為鑰匙來打開爭自由的“弱小民族的文學”之門。據魯迅的擬購德文書目手稿,他當時擬購的各種德文書籍就多達一百二十七種。

一個急於求戰的戰士,總能找到發揮火力的陣地。魯迅原想在《新生》雜誌上闡述的觀點,不久終於在《河南》雜誌上得到了發表的機會。《河南》雜誌是一家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立場的刊物。一九〇七年十二月由河南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其影響足與《民報》相伯仲。從一九〇七年十二月至一九〇八年十二月,魯迅先後為《河南》雜誌撰寫和翻譯了《人之曆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裴彖飛詩論》,介紹了西方生物進化學說、西方自然科學史和歐洲進步的社會科學,批判了洋務派、改良派和複古派,表現了他早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革命的曆史進化觀和逐漸形成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觀。其中以“令飛”為筆名發表於《河南》月刊第二、三號上的《摩羅詩力說》,是魯迅棄醫從文之後撰寫的第一篇文學論文,也是中國最早係統地介紹以拜倫為代表的歐洲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文藝論文。

“摩羅”一詞,是梵文的音譯,本意是天上的魔鬼,歐洲人把它叫作撒旦。《摩羅詩力說》這個題目,用白話來說便是“惡魔派詩人的精神”。由於英國消極浪漫派詩人蘇賽在長詩《審判的幻影》的序中,把被恩格斯譽為“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社會”的詩人拜倫誣為“惡魔派”詩人,後來人們便把那些立意在反抗、目的在行動而為世人所不大喜歡的詩人統統歸入這一詩派。魯迅十分崇敬這些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庸眾,不隨順於舊俗的詩人。魯迅在論文中介紹了拜倫的長詩《萊拉》。這首詩的主人公勇於抗拒無法逃脫的命運,雖被飛箭穿胸而不悔。魯迅認為,要挽救當時垂危的國運,正需要這種傲岸不馴、力抗強者的性格。魯迅在論文中同時高度評價了“天才的預言家”雪萊。這位年輕的英國詩人雖然隻活了三十歲,但他短暫的一生卻如同奇跡一般,本身就是一首無韻的詩篇。他生前曾被那些庸俗淺薄的人稱為“狂人”,但魯迅卻決心像他那樣,上下求索,永不停歇;勇猛精進,決不退轉。魯迅在論文中還著重介紹了波蘭複仇詩人密茨凱維支的詩劇《先人祭》。魯迅引用了劇本中一個名叫央珂夫斯基的囚徒的歌詞:“要我當上帝的信徒,那就必須見到耶穌和瑪利亞先懲罰那個蹂躪我們國土的沙皇才可以。如果沙皇還存在,就無法叫我呼喚耶穌的名字。”在“摩羅”詩人中,魯迅最為崇敬的是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因為裴多菲不僅是詩人,而且是英雄。在抗擊俄奧侵略軍的戰場上,裴多菲寧死不屈。哥薩克士兵用長矛刺穿他的胸膛,他在犧牲前還高呼戰鬥口號:“祖國萬歲!俄國佬滾出去!”以前,魯迅在接觸中國文化史的有關資料時,常產生一種淒涼之感,好像是從和暖的春天突然墜入蕭瑟的深秋,一切生機都已消逝,隻見草木一片凋零。因此,他希望通過介紹這些發出剛健、反抗、破壞和挑戰呼聲的“摩羅”詩人,來振奮中華民族的精神,使我們這個曾經顯露過人類文化的燦爛曙光而到了近代卻日趨衰落的祖國,在世界上重新強盛起來。這篇文章雖然存在著對文藝的社會作用估計過高的傾向,但它卻係統地表述了魯迅當時關於愛國主義和啟蒙主義的政治觀點和文藝思想,表現了魯迅早期進化論思想和樸素辯證法觀點的戰鬥精神。在為《河南》雜誌撰稿前後,魯迅還接觸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者,跟光複會的重要成員陶成章、龔寶銓、陶望潮等時有過從,並且成為了“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學生。這些,都對魯迅確立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是,一時的挫折並沒有使魯迅灰心。他深深懂得,挫折是冶煉強者的熔爐。博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迎接厄運,用勇氣征服困難。於是,他用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寂寞中堅持進行他的文學活動。他繼續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文學書籍,孜孜不倦地進行翻譯和練筆。當時,中國流行林紓用古文意譯的西歐和美國的小說。為了激發國人爭取民族解放的鬥誌,魯迅著重搜求和譯介東歐遭受列強侵略、欺負、幹涉的弱小民族的作品。那時,留日官費生每月隻發三十六元,支付衣食學費之外,結餘寥寥無幾。為了購置必要的參考書籍,魯迅隻得節衣縮食,甚至有時靠校對書稿來補充一些收入。東京的舊書坊大多集中在位於市中心的神田區。書坊左右兩壁和中央的大床上都是書,裏麵深處大抵跪坐著一個精明的掌櫃,雙目炯炯,很像一隻靜踞網上的大蜘蛛,在等候自投羅網者的有限的收入。魯迅隻要囊中有錢,便不惜“孤注一擲”,每每弄得袋裏空空而歸,對友人歎息道:“又窮落了!”由於那時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很少有英文譯本,隻有從幾種德文小叢書中才可以得到,於是對德國文學本身並無興趣的魯迅堅持自修德文,還列名於東京“獨逸語學協會”所設立的德文學校,想用德文為鑰匙來打開爭自由的“弱小民族的文學”之門。據魯迅的擬購德文書目手稿,他當時擬購的各種德文書籍就多達一百二十七種。

一個急於求戰的戰士,總能找到發揮火力的陣地。魯迅原想在《新生》雜誌上闡述的觀點,不久終於在《河南》雜誌上得到了發表的機會。《河南》雜誌是一家具有民族民主革命立場的刊物。一九〇七年十二月由河南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其影響足與《民報》相伯仲。從一九〇七年十二月至一九〇八年十二月,魯迅先後為《河南》雜誌撰寫和翻譯了《人之曆史》《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裴彖飛詩論》,介紹了西方生物進化學說、西方自然科學史和歐洲進步的社會科學,批判了洋務派、改良派和複古派,表現了他早期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革命的曆史進化觀和逐漸形成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觀。其中以“令飛”為筆名發表於《河南》月刊第二、三號上的《摩羅詩力說》,是魯迅棄醫從文之後撰寫的第一篇文學論文,也是中國最早係統地介紹以拜倫為代表的歐洲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文藝論文。

“摩羅”一詞,是梵文的音譯,本意是天上的魔鬼,歐洲人把它叫作撒旦。《摩羅詩力說》這個題目,用白話來說便是“惡魔派詩人的精神”。由於英國消極浪漫派詩人蘇賽在長詩《審判的幻影》的序中,把被恩格斯譽為“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社會”的詩人拜倫誣為“惡魔派”詩人,後來人們便把那些立意在反抗、目的在行動而為世人所不大喜歡的詩人統統歸入這一詩派。魯迅十分崇敬這些剛健不撓,抱誠守真,不取媚於庸眾,不隨順於舊俗的詩人。魯迅在論文中介紹了拜倫的長詩《萊拉》。這首詩的主人公勇於抗拒無法逃脫的命運,雖被飛箭穿胸而不悔。魯迅認為,要挽救當時垂危的國運,正需要這種傲岸不馴、力抗強者的性格。魯迅在論文中同時高度評價了“天才的預言家”雪萊。這位年輕的英國詩人雖然隻活了三十歲,但他短暫的一生卻如同奇跡一般,本身就是一首無韻的詩篇。他生前曾被那些庸俗淺薄的人稱為“狂人”,但魯迅卻決心像他那樣,上下求索,永不停歇;勇猛精進,決不退轉。魯迅在論文中還著重介紹了波蘭複仇詩人密茨凱維支的詩劇《先人祭》。魯迅引用了劇本中一個名叫央珂夫斯基的囚徒的歌詞:“要我當上帝的信徒,那就必須見到耶穌和瑪利亞先懲罰那個蹂躪我們國土的沙皇才可以。如果沙皇還存在,就無法叫我呼喚耶穌的名字。”在“摩羅”詩人中,魯迅最為崇敬的是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因為裴多菲不僅是詩人,而且是英雄。在抗擊俄奧侵略軍的戰場上,裴多菲寧死不屈。哥薩克士兵用長矛刺穿他的胸膛,他在犧牲前還高呼戰鬥口號:“祖國萬歲!俄國佬滾出去!”以前,魯迅在接觸中國文化史的有關資料時,常產生一種淒涼之感,好像是從和暖的春天突然墜入蕭瑟的深秋,一切生機都已消逝,隻見草木一片凋零。因此,他希望通過介紹這些發出剛健、反抗、破壞和挑戰呼聲的“摩羅”詩人,來振奮中華民族的精神,使我們這個曾經顯露過人類文化的燦爛曙光而到了近代卻日趨衰落的祖國,在世界上重新強盛起來。這篇文章雖然存在著對文藝的社會作用估計過高的傾向,但它卻係統地表述了魯迅當時關於愛國主義和啟蒙主義的政治觀點和文藝思想,表現了魯迅早期進化論思想和樸素辯證法觀點的戰鬥精神。在為《河南》雜誌撰稿前後,魯迅還接觸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者,跟光複會的重要成員陶成章、龔寶銓、陶望潮等時有過從,並且成為了“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學生。這些,都對魯迅確立徹底的不妥協的革命民主主義立場產生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