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1(1 / 1)

第三十四章 1

以後的日子就是煩愁綿長的二黃慢板了。

連挑貨郎擔的本錢都沒有了,苦思冥想,大鳳又想出一個招:賣菜。漢原每天清晨到城東二裏橋菜農那兒買一擔菜挑到家門口賣,當天就能賺出錢來買糧。賣不出去的蔫的、黃的菜葉、白菜幫子就自己吃,沒菜時就燒一碗開水,放點鹽,每人的飯裏加點鹽水吃下去。菜是當日剛摘的菜,很新鮮,加上漢原做生意幾十年,人品口碑都很好,價格公道,菜賣得很快,常常是邊走邊賣,從東門到西門,有時,不到家門口,就賣光了。

賣菜是當日見現錢,錢到手快,卻利潤很薄,光供吃飯過日子都難,還有四個孩子讀書,每學期學費就是一個大數目,有錢時它不算啥,沒錢時,一文錢能逼死英雄漢。亮亮在幾百裏外的雲州市上高中,既不能穿得太寒酸,還每月要給生活費。寅吃卯糧,秋愁冬衣,緊著褲子數日月——日子好難啊!

伍泉挑水來來回回從大鳳門前過,多次對她說:“葉姐,你不能這麼老苦自己,苦漢原,以前吃苦是要發家,一解放啥都沒得了,河邊洗黃連——何(河)苦?還把你整個紮,還不如不掙。人強不如命強。我們是多年的街坊鄰居,看你這麼遭孽心裏也不好受。聽我一句話:幹脆,叫你幾個娃兒莫念書了,做活路掙錢得了。亮亮、小濤、三桂都能幹得很嘛。你看我幾個兒子,大兒子成家另過,老二比亮亮隻大一歲多,小的才十歲,三個兒子都沒有念啥書,也念不進,天天上山砍柴賣,賣了柴就是錢。現在,我們爺兒三個掙錢養活娃他媽一個人,有吃有喝有穿,還能買個零嘴。娃她媽除了做飯,啥也不讓她幹。管他哩,蛇有蛇路,鱉有鱉路,各人有各人的活路。娃他媽不敢跟別人比,比你的日子還是好過的多了。”

趙嬸也勸大鳳:“ 大鳳侄女, 算了!女兒早晚是人家的人,念個啥子書喲!早早找個婆家嫁出去,你就輕省了。”

徐嬸也時常來坐坐,安慰大鳳,也勸她莫讓娃娃上學了,早早找個事做,掙錢養家,大人就輕鬆得多。

大鳳前思後想,最終打消了讓孩子輟學的念頭,她一輩子對讀書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虔誠和執著。她常想:俗話說,“養兒不讀書,等於喂頭豬”。 孩子不讀書能有啥出息?自己若是有文化、有知識,能知道山外麵的大事情,咋能買地?咋能辛辛苦苦,掙個地主?咋能再讓兒女們和自己一樣?不行,不行,再苦也絕不能讓娃兒退學。 大山哥的話在耳邊響起:“讓娃娃好好讀書,不向困難低頭!”天河也在苦苦告誡她“一定要把娃娃盤出來,要讓他們讀書,才能有出息。”父親在天之靈在說“決不向困難低頭!”大鳳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她下定決心,再苦也要讓孩子們上學讀書。

馬一昌成了土改積極分子。一日,他“蹬、蹬、蹬”,一溜風來到大鳳家,笑眯眯地說:“大妹子,現在吃糧由公家供應,要把毛糧加工成成品糧,你給剛成立的糧站搞加工,把包穀推成包穀米、包穀麵,好不好?”

大鳳喜出望外,滿口答應,說:“馬大哥,謝謝你的關照。”

馬一昌擺擺手說:“大妹子,當年要不是你,我還不是家破人亡啊!這點事算個啥。你眼下是困難,孩子大了你就熬出頭了嘛。”邊說邊朝門外走,“我還要去開會,你明天就開始做活路吧。”

大鳳把馬一昌送到門外,感激地目送他遠去。

郝雨民仍常來看望漢原一家,背點山裏麵的土特產、野味給他們,王叔、小芹、老古和張嬸也常來看他們,帶點紅苕、洋芋、包穀啥的,給她寬心。老古一進家門,就拿起扁擔挑水,一定要把水缸挑滿才罷休。

大鳳在感到被冷漠的悲涼和“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蒼涼時,也體驗到患難時人間仍有真情在的溫暖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