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第四章

大夏立國,應該說這是赫連勃勃的匈奴帝國最鼎盛的一個時期,其版圖“南阻秦嶺,東戍蒲津,西收秦隴,北薄於河”——相當於今天陝西秦嶺以北,山西的臨汾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的一大片疆域。然而,過上了皇帝日子的赫連勃勃從此再沒有了進取之心。享樂中的赫連勃勃,將來自四麵八方的威脅拋在腦後不理,放馬契吳山,歌舞統萬城,下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上不聽良臣忠告,驕奢淫逸。不僅如此,他殘暴的本性更是變本加厲,他令工匠製造兵器,“射甲不入,即斬弓入;如其入也,便斬鎧匠,殺工匠數千人”——在如此的酷刑下,統萬城打造的“大夏龍雀”百煉鋼刀,“為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而且,赫連勃勃還以殺人為樂事,“常居城上,執矛掛弓、劍於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戮之”,就是那些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們有時也不能幸免,“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諫者謂之誹謗,先截其舌而且斬之”。

在統萬城所在地的白城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赫連勃勃當皇帝沒幾年,就怨聲載道,神鬼不寧。天上的玉皇知道這個匈奴皇帝的所作所為後大怒,下旨四海龍王三年不給大夏國降雨。但陝北有山有川,川地多為夏濕地,天越旱收成越好。赫連勃勃麵對三年旱災,毫不畏懼,說:“你旱了我的山,旱不了我的川”。玉帝無奈,又命龍王給大夏國下三年雨。可赫連勃勃還說無所謂:“你澇了我的川,澇不了我的山。”玉帝急了,太上老君說他有辦法,用他的六味真火燒。誰知天火燒起時,赫連勃勃又說:“你燒了我地上的,我還有地下的。”原來赫連勃勃修建了數不勝數的地宮,將搶掠來的金銀財寶盡儲其中,足夠其揮霍奢華幾輩子的。玉帝眼看無計可施了,召喚天兵天將,問計群仙眾神。風婆婆向來凶悍潑辣,說她有妙手……玉帝聽了風婆婆的計謀後,頓時喜笑顏開。風婆婆下凡來到大夏國,掏出風袋,口朝東南,隻見西北風卷地而起,冷風嗖嗖,黃沙滾滾,統萬城不多時便被淹沒在沙海之中了……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這個關於“赫連勃勃與統萬城”的傳說,跟史載與現實是何等的貼近?

公元425年,窮奢極欲的赫連勃勃在統萬城病死了,時年四十五歲。正像一場大戲的主角卸裝閉幕,匈奴大夏帝國的太陽黯然失色了。為爭奪皇位,赫連勃勃的幾個兒子,互相殘殺,北魏乘機討伐,初攻大敗繼承了勃勃帝位的赫連昌,俘公卿將校後妃等人數千,獲馬三十餘萬匹,牛羊數千萬;兩年後再伐,俘殺赫連昌。赫連勃勃的第五個兒子赫連定敗走平涼,被吐穀渾所俘。好兵黷武的大夏國,曆經兩代三王,僅僅二十五年就徹底從五胡十六國紛亂的舞台上走下去了!

北魏滅夏後,降統萬城為統萬鎮,之後,置為夏州。隋唐延續夏州舊置。隋末地方豪強梁師都曾一度以統萬城為都稱帝,國號為“梁”,建元“永隆”——統萬城曾出土“永隆瓦當”,即是其時物什;唐晚期為定難軍節度使治所。據《新唐書·五行誌》記載:公元八二二年“十月夏州大風,飛沙為堆,高及城堞”。以至到了宋淳化五年(公元九九四年),朝廷以夏州“深在沙漠”,恐羌族頭領據城自雄,下令毀城,遷民二十萬於銀、綏(今陝西米脂、綏德)二州。

有過六百年曆史的統萬城,從此淪為廢墟,消聲匿跡在毛烏素沙漠無邊的荒涼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