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紫手環:維護 第一節 關於二次接觸
一段人脈關係真正的開端應該是從“二次接觸”開始的。
倘若在結識一個新的人脈之後沒有第二次接觸的話,那隻能稱得上是一麵之緣。
二次接觸的形式有很多種,如見麵、電話、短信、QQ、MSN、郵件等。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都可以,形式在此時隻起到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內容。
很多人在一些社交場合交換名片或者經他人介紹認識一個新的人脈之後,這段關係慢慢地就變得不了了之了。相信你也想和你所結交的權貴有下一次的接觸,但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機會而不得不作罷。
在之前的章節中,我們已經提到了了解一個人的重要性以及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去了解對方。在這裏,我們依舊要運用你對對方的了解來尋找二次接觸的內容。
簡單地說,二次接觸的過程或是與對方建立初次合作關係的過程,或是為對方分憂解難的過程。
確定二次接觸的內容,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獲得:
第一,通過對對方的了解,分析其潛在需求。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根據你所搜集到的對方的資料,結合對方的年齡、級別、工作等,對其個人整體的潛在需求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就是你需要為對方提供的最受用的資源,即二次接觸的主要內容。
陳佼
還是那句話:你得思考對方需要什麼。即便你天天想方設法地去“騷擾”對方,但是隻要你提供的內容是有價值的,對方就不可能對你產生反感。
對於編輯來說,他必須應付主編,所以選題、稿件是他最重要的事。一般的撰稿人隻懂得怎樣按照要求把文章寫好,我不同,我把編輯該幹的活都包辦了。我寫的稿件編輯可以直接拿去交差。雖然當時的我沒有經驗,但我大概知道他們的流程,而且我之前說了,我一直在琢磨文章應該怎樣寫讀者才會喜歡。
這就是我的優勢,這種思維方式會讓人獲益終生。比如你跟你的客戶打交道,也是同樣的,你隻需要分析他的需求和潛在需求即可。
為什麼《百家講壇》那麼多講師,成功的隻有易中天、王立群、於丹這些?其實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他們更懂得觀眾的需求。
徐大偉
沒名的時候自己找,有名的時候,別人會請你。但是這有一個前提,你得有自己的東西,有能讓別人利用你的價值,讓別人喜歡跟你交流。如果你純是索取,總是我想要我想要,別人是不會給你的。你要對對方產生價值,人家才會給你,甚至下一次會主動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