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胡說。那時候連他們的生活費都是個問題,即使知道有這東西也舍不得買呀。”母親打斷了父親的話,她想起了那幾年的苦日子,不禁生情,眼角微微濕潤了。
從方萬力上小學開始,學費沒有一次不是借來的,生活費也都是靠父親和母親種菜、賣菜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那時,母親租了十畝地,沒日沒夜地種菜,一塊地種一種菜,種類繁多,無所不有,父親則沒日沒夜地賣菜。
搭車到城裏一趟要兩塊錢,來回就是四塊錢。
為了盡可能多地給兄妹三人彙生活費,父親舍不得搭車,更舍不得批發菜,因為批發的價格低,賣不了好價錢。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父親每天挑著滿滿一擔菜走十裏路到城裏去賣,淩晨五點出發,賣完菜再走十裏路回家。
不管賣到多晚都舍不得買東西吃,有幾次餓到胃疼得在地上翻滾,因此得上了胃病。
後來,父親每次出門,母親都會給他準備兩個地瓜,再帶上一壺水,路上當幹糧吃,父親的胃病才得到緩解。
那時鄉下沒有銀行辦事點,父親每個星期四賣完菜彙生活費給他們。因為擔心周五過了時間彙不了款,他們就沒了生活費,所以父親選擇周四彙款。
錢攢夠一百五則每人五十,攢夠一百則每個人三十三,剩下一元留著下次彙。
因為是賣菜的錢,都是零零散散的。
父親每次去銀行,都會從懷裏拿出一個白色的塑料袋,包得嚴嚴實實的,打開裏麵淩亂地放著一撮一撮的零碎錢,大部分是一毛、兩毛、五毛和一元。因為是邊拿菜邊找錢,袋口又濕又髒。
父親總是小心翼翼地把錢取出來,放到櫃台上,然後從另一個口袋拿出三張存折,跟櫃台人員說要平均分成三份彙到三個賬戶。
起初,銀行的櫃台人員總是很不耐煩地抱怨:“哎,人家存錢都是一大捆一大捆的大鈔,你每次都是一大堆的零碎,還要我幫你數,你占了我半天的時間,還一周來一次,半天的時間都給你了,我還怎麼做事?後麵還一大堆人等著呢。”
父親總是恭恭敬敬地向後麵排隊的人道歉,跟他們解釋:“這都是我賣菜的錢,彙給我三個子女的生活費。怕數清楚了錯過了上班時間,孩子們就沒飯吃了。”
銀行櫃台人員便親切了許多,長長地歎了口氣,道:“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後來,每次父親去彙款,那個工作人員便叫保安幫父親數錢,數清楚了分成三份,再幫父親彙進賬戶。
每次回想至此,總是一把辛酸淚。
母親意識到氣氛開始低沉,趕緊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收拾了心情道:“你們現在長大了,有出息了,也很孝順,媽很開心,但是不要忘記我們是很辛苦走過來的,知道賺錢是多麼不容易,以後不要浪費了,衣服有的穿,能保暖就行,不要再給我們買了。阿英,你看你每次都扛那麼多東西回來,媽看了都心疼,那都是錢啊。”
“好啦,媽,我聽您的,不再給您買東西了,我要攢錢給你們買個扛不動的……房子。”方萬英道。
“你這瘋丫頭老是大大咧咧的,我跟你講認真的。”
“我也是認真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