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22日
中國第20次南極考察隊中山站首批7名隊員乘澳大利亞南極考察船安全抵達中山站。本次考察將開展極地環境生態研究;圍繞“十五”能力建設項目做前期準備,拆除影響站區建築布局、功能已被替代的舊建築物;進行通訊、局域網規劃及物資管理數據庫模型的前期調研、論證;進行站區國有資產清查、統計工作。
2004年10月25日
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乘“雪龍”號起航。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開展長城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中山站夏季考察、越冬考察,內陸冰蓋考察,南大洋考察六項科考活動。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現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司長張占海博士任領隊兼首席科學家,原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雪龍”號船長,現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袁紹宏任副領隊。2005年1月9日22時15分(北京時間),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內陸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成功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地區。1月18日3時15分(北京時間)確定了Dome—A最高點位置(南緯80°22′00″,東經77°21′11″)的高程為4093米。2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向成功登頂Dome—A地區並安全返回中山站的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學考察隊致電祝賀。
2005年11月18日
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部分隊員乘“雪龍”號從上海起航赴南極中山站。2006年3月28日,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隊凱旋回國。本次考察曆時131天,航行2200餘海裏,共收集隕石5354塊,其中包括我國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塊月球隕石。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南極考察之後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了格羅夫地區的準確地圖。
2006年12月3日
中國第23次南極考察長城站12名越冬隊員和15名度夏隊員離開北京赴南極,12月9日乘智利空軍飛機抵達長城站。根據國家海洋局的安排,中國第23次南極考察隊將執行站基考察任務,“雪龍”號將不去南極執行補給和大洋考察任務。科考項目將依托兩站後勤支撐平台,開展站區附近的考察項目。2007年2月28日,第23次南極考察長城站15名度夏隊員完成夏季考察任務順利回國。
2007年3月1日
“(2007/2008)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2007/2008年度主要開展中山站—冰穹A斷麵和冰穹A綜合考察、艾默裏冰架考察、南大洋普裏茲灣—南印度洋斷麵調查等考察任務。2007年11月12日,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從上海起航。11月28日,長城站隊員由北京乘飛機赴南極執行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考察任務。本次南極考察隊將主要實施中國極地“十五”能力建設的兩站改造項目和“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之科考任務。2008年4月15日,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凱旋回國。
2008年10月20日
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出發。此次南極考察的規模空前巨大,人數多達204人,其中船員40人。隊員中的31人搭乘飛機前往中山站,其中有6名韓國機組成員,1名比利時記者。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2008/2009)除繼續實施“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之科考任務和中國極地“十五”能力建設之長城站和中山站改造項目外,將重點進行內陸考察站建設項目。2009年1月7日淩晨,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考察隊成功登頂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並隨即在這裏正式開工建設中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昆侖站,開始了對冰穹A的科學考察。
2009年10月11日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出發。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2009/2010)除繼續實施“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計劃”之科考任務和中國極地“十五”能力建設之長城站和中山站改造項目外,將重點進行內陸考察站建設二期項目。2010年1月1日,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格羅夫山隊從格羅夫地區最高峰梅森峰轉移到哈丁山地區,在這裏開展了為期30天的科學考察,並於30日撤離該地區。南極格羅夫山核心區哈丁山地區是中國獨立提出並獲得批準的第一個“南極特別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