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學研究的前沿內容都指向冰穹A。讓我們再回顧一下冰穹A的基本情況:冰穹A是南極距離海岸線最遠的一個冰穹,居於東南極腹地,中山站距離冰穹A的直線距離1228公裏,考察路線的實際車程大約1280公裏。根據衛星資料顯示,冰穹A最高點為一個東西寬約15公裏、南北長約60公裏的平台地形,高程在海拔4050米以上,最高點實測雪深10米,雪溫為零下58.3攝氏度,是地球表麵氣溫最低的地區。自動氣象站連續觀測資料表明,這裏年平均氣溫為零下52.5攝氏度,最低日平均氣溫為零下71.1攝氏度,最大風速為每秒13.3米。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以來,一直被科學界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在我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內陸冰蓋考察隊到來之前,從未有過人類的足跡。
17名隊員在這裏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在冰穹A斷麵適合建立科考站的區域進行了詳細調查,以便篩選出符合科學原則的站址。綜合冰穹A核心地區的環境參數,以及各種科考內容對站區主體建築的依賴情況,考慮到各個學科需求的綜合平衡,站區主體建築的具體位置,初步確定選擇在北緯80度25分01秒,東經77度06分58秒,這個點的高程海拔4087米,距離冰穹A最高點7.3公裏。這一位置表麵地勢和冰下地勢平坦,冰體厚度超過3100米,冰蓋水平流動很小,也是冰芯鑽探的最佳地點。在此處建站,可以滿足中國深冰芯鑽探計劃、天文觀測計劃、氣候環境本底監測、日—地係統觀測和地球物理觀測、冰下山脈地質鑽探計劃、南極大陸動力學研究以及大氣和空間觀測等重大科學工程項目的需求。
中國紅,五星黃
與此同時,遠隔重洋的祖國,同步展開了前期運作。2008年,國家海洋局通過新浪網,開始征集內陸站站名。它喚起了民眾對南極科考的極大熱情,十幾萬網民參與了命名投票。最後,綜合網絡民意和專家意見,國家海洋局決定將中國南極第三個科考站命名為“昆侖站”。這樣,在南極的冰雪曠野上,昆侖站將和長城站、中山站三足鼎立,交相輝映。
長城為中華民族的文明象征,中山為中華兒女爭取和平、獨立、富強、民主的象征,昆侖為中華壯麗山河的象征。
昆侖山氣勢磅礴,橫亙於西北,它巨大的體量、冷峻的神態、神秘的群峰、恢弘的氣派,與南極高峻的冰蓋之巔極其相稱。多少中國詩人讚美過浩莽綿連的昆侖山,它是眾山之山、諸神居所,縹緲自在的雲彩之間,蘊藏著無數的斑斕仙境。
清華大學建築研究設計院承擔了昆侖站的設計任務。該設計必須具有南極理念。既要考慮在冰穹A的特殊條件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以及安裝便利快捷等因素,還要考慮盡可能提高空間的可利用率,在有限的空間內滿足多功能的要求。同時,對南極環境下的運輸、施工、維護等困難也要予以充分考慮。
南極的夏季很短,隻有從每年11月初到第二年2月中旬不到111天的可利用時間。施工時間很短,而在這一時間段中必須完成人員到達和離開內陸,地麵物資運送及建站等工程的管理難度很大。另外一個特殊要求是,昆侖站的外觀還需考慮融入中國因素,以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經過反複斟酌、比對篩選,設計方案漸漸浮出水麵:盡量采用輕質材料以控製重量,采用預組裝房屋——集裝箱式建築,以減少工程量。主體建築為鋼結構,建築麵積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區和科研區,可供15—20人進行夏季科考。主建築被鋼支架托起,3—5年之後,逐步升級擴建達到近600平方米麵積的規模,將成為滿足科考人員越冬的常年站。主建築俯視圖呈錯落疊拚,具有軸對稱之美,建築主體材料全部采用不鏽鋼,外觀采用中國紅與五星黃,從空中俯瞰,整個屋頂形成一麵五星紅旗,展開於冰雪皚皚的南極荒原上,茫茫積雪的反襯,使中國紅更加耀眼。
設計完成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開始為下一步做準備工作。原中心副主任秦為稼組織人員編寫建站的具體實施計劃。訂購了48台雪橇,新增雪地車3台,還有多種附屬設施;一些隊員準備逐步派往澳大利亞和德國培訓;各種物資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油料、科考設備、雪地車、雪橇以及其他南極考察設施,正通過各種運輸方式,源源不斷地向位於外高橋的極地科考出發基地彙集。
中國南極第三個科考站昆侖站,已經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