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還召開了極地考察工作谘詢委員會會議,聽取了來自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谘詢委員對建立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各個角度的意見。委員們認為,就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國力、科技水平,建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確有保障。2004年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組織開展了南極內陸建站的前期考察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報告指出:我國已經成功組織了23次南極考察,也已經組織實施了8次南極內陸考察,組織、管理、後勤保障、科學調查等諸方麵都具備了相當的能力和經驗。我們目前擁有一船三站,即“雪龍”號、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北極黃河站等基礎設施,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十五”能力建設完成後,我國極地考察基礎設施水平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這對於我們今後從事的內陸考察工作將有很大幫助。
中國最早成功實施了冰穹A的考察,並且獲得了重大發現,2007—2008國際極地年組委會批準了由中國牽頭的涉及冰穹A方麵的核心科學考察計劃,這是我國從事極地考察22年來首次被批準牽頭組織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這充分說明國際上對中國從事冰穹A考察工作的信任和肯定,也說明中國已經具備必要的條件和能力可以擔負在冰穹A考察的重任。國際科學界已經認識到冰穹A地區在科學上的重要意義,它對於研究全球氣候與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基礎科學的若幹前沿問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觀測點和研究場所。中國圍繞冰穹A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已經積累了多年的經驗,並且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已經進入太空時代和深海時代,在冰穹A建站的物質支持和科技儲備,皆已具備。
南極進入科學考察時代以來,已經經曆了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建立了比較成熟的三類救援體係:現場自救、地麵車輛救援、航空救援。相對於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冰穹A距離海岸線遙遠,海拔高達4093米,低氧、低溫等自然環境更加惡劣。但是,借鑒以往相似環境下人類活動保障和我國在南極內陸考察的豐富經驗,通過建立健全人體心理與身體保障措施體係,在冰穹A建站並依托科考站進行考察活動,完全可行。
南極內陸建站項目具有很強的國家象征意義,也反映了中國南極考察的決心。項目總負責人、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認為,在冰穹A先建立夏季科考站。在我們對人體的承受力缺乏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應該以人為本,尊重科學,不能貪圖冒進。因為我們對冰穹A地區的認識還非常膚淺,已有的記錄證明這裏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80多攝氏度,海拔高達4039米,而且,與國內的高原都不同,冰穹A周圍沒有任何植被,除了冰雪還是冰雪,在這樣的高原低氧條件下,人的生命能夠耐受多久?能否長期生存?科研設備能否經受如此低溫的考驗?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2008年北京時間1月2日14時45分,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海洋學研究室主任孫波帶隊,17名中國內陸冰蓋考察隊員重返南極最高點冰穹A。他們從中山站附近的內陸冰蓋基地出發,曆時21天,長途跋涉1286公裏,穿越約330公裏至560公裏的冰裂隙密集區,並一路攀登通過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進入冰穹A核心區域。這是繼2005年1月18日中國科考隊首次從地麵成功登上冰穹A之後,又一次成功登上南極冰蓋之巔。他們在冰穹A舉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並豎立了一座華夏蒼穹主題紀念雕塑,將此次曆盡艱險的行動銘刻於南極冰蓋之頂。
除了執行“國際極地年”中國行動的核心計劃——PANDA計劃係統開展冰川學、地球物理、天文學等數項考察之外,此次登頂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南極內陸科考站選址。選擇科考站的站址必須滿足科學考察的需求,蘊涵有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科學問題和其他重大的科學資源。國際南極科學界在東南極研究的前沿問題包括:一、尋找能夠代表地球氣候環境本底狀態的觀測點,在該點設立觀測係統開展長期監測,獲得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連續資料,以便正確評估全球氣候、環境現狀和演化趨勢。冰穹A具有獨特的大氣沉降特點,有可能成為這樣的觀測點。二、尋找120萬年的古老冰堆積體,選擇合適的深冰芯鑽探點,重建120萬年以來高分辨率氣候環境記錄。這是南極冰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三、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冰蓋物質平衡變化、動力學機製及其與海洋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一直為科學界所關注。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冰蓋—冰川—冰架—海洋係統開展研究,對闡明冰蓋變化與海平麵升降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四、南極大陸核心陸塊的物質成分和特性,是解釋超大陸解體和南極大陸形成的鑰匙,在東南極冰下甘布爾采夫山脈最高點開展地質鑽探,有可能獲取地質構造演化方麵的新發現,從而獲得地球物理學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五、在東南極內陸高原尋找天文觀測、日—地相互作用觀測的最佳觀測點和新科學發現的地區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