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興睜眼後的第一句話是:“車沒了。”
楊惠根說:“你的成功逃生挽救了整個隊伍和科考計劃。”
楊惠根說的完全是真心話。假如老徐真的這樣犧牲了,這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甚至在冰穹A建站的計劃都可能麵臨夭折。
能勇敢地麵對死亡的人,是英雄。能冷靜地戰勝死亡的人,更是英雄。
進入中山站
徐霞興死裏逃生,化險為夷,是一個小概率的幸運結局。以前也有過其他國家的科考隊員開車掉入南極冰海的事件,但無一人生還。可以說,徐霞興依靠自己的冷靜判斷和果斷處置,創造了奇跡,得以順利逃生,重返人間。事情雖然過去了,但是,這一事件的陰影卻仍然籠罩著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隊。有人建議,將所有已經卸到冰麵上的物資,重新搬運到船上。有人質疑:本來車輛就少,現在又損失了一部,剩下的車輛能否順利完成建站任務?
為了穩定軍心,楊惠根下達指令,暫停卸運作業。他以科考隊黨委的名義號召科考隊員們向徐霞興同誌學習,學習他臨危不懼、敢於承擔風險的精神。
楊惠根向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此次冰穹A建站的主要決策者陳連增彙報了事故情況以及遇到的困難。陳連增副局長指示:人沒有犧牲就好。一定要將物資運上岸,你可以建不成站,但一定要將建站物資運到冰穹A。能不能建,視具體情況而定。並且叮囑,一定要科學地麵對問題,而不是僅憑勇氣和血性。
來自國內的支持,使楊惠根堅定了信心。
楊惠根一夜未眠。他仔細分析了事故原因,連夜寫出了報告。第二天清晨,他向隊員們通報了事故情況,告訴大家站務交接儀式按計劃進行。然後,他派直升機將身體已經恢複的徐霞興送到中山站,參加站務交接儀式。楊惠根知道,這次科考受到全國人民的強烈關注,也是全球焦點之一,這裏的任何一個事件,都處於放大鏡之下,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造成負麵的影響。
讓徐霞興出席中山站站務交接儀式,通過電視直播,直接向祖國人民報告了他的安全,同時也通過此次活動重振軍威,增強信心。莊嚴的國歌聲中,徐霞興將降下的國旗交給下一任站長,新任站長將國旗又一次升起在南極的上空。通過電視,全世界將目光又一次聚焦到這裏,那白色蒼原上飛舞的鮮紅,是中國科考隊員永不屈服的信念。
現在,他們必須想辦法將幾百噸建站物資運送到岸上。其中,兩輛PB300型大型雪地車,因為超過直升機吊運荷載,無法用直升機吊運,必須從危險的海冰上開過去。這兩輛雪地車的運送,成為此次建站能否成功的關鍵。
落水事件的恐慌在隊伍裏還未散去,很多人不敢在海冰上駕車。楊惠根便邀請俄羅斯進步站站長和海冰專家來到“雪龍”號,請他們提供有關的海冰資料,仔細選擇冰上運輸路線,商討運送物資方案。為了做到萬無一失,楊惠根組織了一支冰上探路隊,將每一路段的冰層厚度、強度和承載力,經科學計算獲得相關數據後,才製訂詳細的冰上卸運方案。“雪龍”號上的氣象小組更加忙碌,他們必須提供準確、全麵的氣象資料,以確定卸運作業的時間。直升機的吊運更是受到氣候條件的限製:在降雪條件下,螺旋槳易於結冰,不能起飛;風暴天氣下,直升機不容易控製,不具備穩定的條件。楊惠根要求必須提前兩小時作出壞天預報和降雪預報,以及氣候轉變預報。氣象小組晝夜觀測,密切注視氣象動態,各種數據反複查對、計算,他們知道,每一點小小的誤差,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
晴好天氣幾乎是驚鴻一現。科考隊迅即捕捉到這一難得的機會,利用不足三天的有利天氣,組織大規模物資卸運。直升機開始吊運兩台PB240雪地車主機及履帶、26台雪橇,以及鋼結構、工程艙等建站物資。旋轉的螺旋槳,吹起了冰上的積雪,現場處在一片雪霧中。12月10日22時,兩輛大型雪地車開上了冰麵。副隊長夏立民和機械師曹建西擔負起駕駛兩輛PB300型大型雪地車沿著反複勘察確定的路線向中山站方向駛去。為了避免徐霞興事故的重演,楊惠根讓他們敞開車門,隨時做好逃生準備。一些隊員駕駛雪地摩托車在前後左右引導、護送、接應。
蒼茫一片的遼闊海冰,一望無際的普裏茲灣,轟鳴的雪地車,奔馳的雪地摩托,像波浪一樣湧向海岸線。湧動的海冰,使雪地車劇烈地顛簸著,夏立民和曹建西從容地控製著方向和速度,隊友們不斷通過高頻電台通報路麵情況。履帶下的積雪發出吱吱的聲響,幾道長長的車轍深深地嵌在潔淨的海冰上。經過將近三個小時的行駛,次日淩晨0時55分,雪地車駛入中山站。雪地車的抵岸,成功解決了內陸物資卸運的瓶頸問題,掃除了實施內陸建站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