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隻是被利用的感官動物
《阿凡達》攜3D席卷全球,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問候方式。幾乎每個看完《阿凡達》的人都會迫不及待地告訴身邊所有人:“必須看!一定不要看碟,一定要去影院!”潮流來了,你就不要再去擋了。
就像一個巨浪,《阿凡達》讓你深陷其中,如果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見麵你都不知道該和人聊什麼。這樣的結果使《阿凡達》一票難求,隻聽說過春運火車票難買,沒聽說過電影票難買,但《阿凡達》做到了。無論全國各地,人們得到的信息都是這票非常難買,於是電影市場出現了聞所未聞的怪事:有人淩晨4點排隊買票、上海少數影院見利私自漲價、東莞影院經理因播放故障急得給觀眾下跪,黃牛將一張電影票炒至600塊錢等等。
(馬有理《再不看3D,你就“OUT”了》,摘自《東南快報》)
要問2010年年初什麼電影最火爆,非《阿凡達》莫屬。這位《泰坦尼克號》的導演帶來的3D影片在全世界都掀起一陣“藍色旋風”,許多人徹夜排隊隻為買到一張電影票。
為什麼你突然間這麼想看這部電影呢?為什麼看這部電影突然變成你生活中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呢?
應該是因為這些原因: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走到哪裏都能看到《阿凡達》的預告片;打開電視人人都在討論這部電影的跨時代意義;網絡上關於《阿凡達》的討論越來越多;熟人見麵的問候變成了“看《阿凡達》了嗎?”;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去排隊買票了。
於是,你有點好奇也有點緊迫感了,好像不看這部電影你就“OUT”了,與社會脫節了,與朋友沒有共同話題了。所以即使電影票很貴、很難買,你還是決定一定要看《阿凡達》!
恭喜你,廣告又贏了。
廣告是製造需求的高手
新款公交車既漂亮又舒適,還有美妙的電子聲音提醒。
剛上車,提醒聲就響了:“歡迎乘坐××路公交車,上車的乘客請往裏麵走。××牌西服祝您一路順風!”
沒過一會兒。就到達一站,提醒聲及時地響了起來:
“××站到了,下車的乘客請從後門下車。××口服液祝您健康快樂。”
車子剛開動,前麵就遇上了紅燈,提醒聲又響:“現在是紅燈停車。遵守交通規則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防盜器提醒司機朋友注意車輛防盜。”
又過了兩站,車子駛進大轉盤,電子提醒聲再次響了起來:“現在是彎道行駛,××電器提醒您抓好扶手,××家具祝您人生不走彎道!”
到了公園站,廣告內容略有不同:“××公園到了,該公園正舉行遊園燈展,市××旅行社祝燈展圓滿成功!”
也許是看燈展的人太多,竟然發生了堵車,電子提醒聲及時響了:“現在是不可預料的臨時停車,請大家耐心等待。××牌羽絨服提醒乘客注意冬季生活質量,時刻把冷暖掛在心上。”
好不容易道路疏通了。沒走半分鍾,嶄新的車子竟然發生了故障,喇叭是這樣解釋的:“對不起,車輛發生小故障,乘客可以選擇換車和等待。新開業的××商廈期待著您的光臨。”
兩分鍾不到,車子就“修”好了,電子喇叭又響了:
“車輛已修好,請乘客各就各位。××診所利用激光儀器,兩分鍾就能搞定鼻炎、咽炎、前列腺炎等頑症。”
(東冉《煩人的公交廣告》,摘自《晚報文萃》)
我們為什麼喜歡購物?我們的需求來自哪裏?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大部分需求如同想看這部《阿凡達》
電影一樣,來自廣告的刺激。
哲學家伊凡·伊利赫說:“50年前,一個美國人聽到的大多數詞彙是別人親自對作為一個個體的他說出的,或是站在附近的某人對他講的。”如今事情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僅是美國人,全部處於消費社會中的人聽到的大多數詞彙都是通過電波對作為市場一部分的我們所作的宣傳廣告。
從早上一睜眼開始,廣告與宣傳就開始入侵你的大腦。廣播裏會插播廣告、公交站台是大幅的廣告、地鐵裏的移動電視上是廣告、打開電腦郵箱裏都是購物網站為你發來的熱情的邀請、瀏覽網站時會跳出頁麵請你試玩新的網絡遊戲、走在路邊有人往你手裏塞著小廣告。
馬蒂諾在他的經典著作《廣告的動機》中說:“廣告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在於把個人和當前的高速經濟結合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廣告創造出欲望,使得他的購買速度一步步提高。而我們的經濟,則需要適應他不斷提高的購買速度……對於廣告創造出的欲望,以及由此派生的永不停息和永不滿足感,隻有知識分子才會覺得痛心疾首,還有一些人想要對這個過程加以限製。但除此之外,事情很明顯:我們整個社會機製的健全,無不依賴於廣告帶給消費者不斷想要的動機。”
可見,消費的欲望就產生於廣告中,再配以大規模的購物中心、大賣場、超市這些既方便消費者購物又對消費者極具誘惑力的購物設施與環境氛圍,大規模消費即成為事實。人們購買越來越多的商品,並加快了淘汰過時物品的速度;生產企業絞盡腦汁不斷翻新商品樣式,增加商品功能;金融界也在通過消費信貸、信用卡等製度對高消費與大規模消費推波助瀾。
在發展中國家,受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影響,正在富裕起來的人們也在追隨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那種節儉的生活觀念正逐漸地被以高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生活方式所取代。日益繁華的商業街、規模巨大的購物中心、世界各國著名品牌商品的專賣店,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都市已隨處可見。
你擁有的總是不夠好
電視廣告每天都在刺激人們的神經,但是和人們的真實生活水平相比,電視表現得過分誇張。電視上的人一般是中產階級,甚至更富有,因此經常看電視的人會過高估計這個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因而對自己應該擁有什麼的心理期待也隨之膨脹,所以花錢更多,存錢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