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說,從地震監測的數據來看,近年來的地震活動頻率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增加,但由於人們對地震的關注明顯增加,所以地震給人帶來的恐慌也隨之增加。
心理學又將這一現象解釋為認知對於主觀概率的影響。
還有,很多人都認為乘飛機比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更危險。因為我們經常會聽到飛機失事的報道,而不大聽說乘車出事的報道。但是根據比較研究,坐飛機要比坐汽車安全22倍。在過去的60年裏,飛機失事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比3個月內汽車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還要少。
所以,無論從故障率、事故率、還是死亡率等任何方麵衡量,飛機的安全性其實都遠高於汽車的安全率。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認為飛機更危險呢?這是因為媒體對於飛機事故的關注要遠遠大於對汽車事故的關注,一次小小的飛機故障可以成為頭條新聞,而汽車隻有連環相撞才會得到報道。
完全將末日預言的影響歸為“恐慌”也許不太恰當,因為很多情況下人們在交流這些信息的時候並不是害怕的、驚恐的、擔憂的,而是能品出一點快樂的味道。快樂?這很奇怪,可是的確有很多人懷著極大的興趣在搜索這些信息,看著那些不可思議的巧合發出由衷的感歎,並且樂意做一名傳播者,將自己看到的信息與他人分享,在別人專注驚訝的表情中體會到快樂。
末日預言讓人感到快樂?
有專家分析,末日預言是我們兒時的一個習慣的延續,就是在虛假的恐懼裏獲得快樂的體驗。小時候喜歡聽一些可怕的故事,例如大灰狼。成年以後,為了獲得同樣的結果,麵對各種血腥的社會事件、飛機墜毀事故以及預言家危言聳聽的預言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地馬上產生極大的興趣。
危險在安全的範圍之內才是美麗的。那些不會傷害到自己的驚險讓人覺得新鮮、刺激、有趣,像是在乏味的生活中加入的一劑猛料。人們願意花錢去坐過山車,在上麵嚇得攥緊扶手、放聲尖叫,但是如果路邊的小水坑太寬的話,大部分人寧願繞遠也不想冒險跳過去。因為前者能讓你安全著陸,而後者可能會沾濕你的鞋子。
人們願意縮在沙發裏看恐怖電影,卻不敢在偏僻的胡同裏獨行。因為前者的恐怖隻在電視裏,而後者不知會藏著歹徒還是陷阱。人們熱衷於末日預言,也許是覺得它不可能實現,所以才有“隔岸觀火”般的獵奇心態。
對末日預言的“青睞”有可能是對災難的過分關注引起了心理偏向,也可能是為了在平淡生活中尋找刺激,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心情太過低落導致的悲觀情緒。
預言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尤其是當它建立在不科學的基礎上時。而那些所謂“的預言解析”更有可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牽強附會。在被預言唬得頭暈之前,不妨冷靜下來看看這些傳言到底來自何方,有沒有根據,自己先做一個判斷。感覺自己被末日情緒籠罩,不由自主地開始相信預言的時候,就應該反思一下,也許是最近對生活不太滿意,因此產生了情緒上的轉移。
如果有人說明天有雨,你在包裏裝一把傘,那麼你是明智的。因為就算沒雨,你的包裏隻是多了一點重量。
但是如果有人說2012是世界末日,我建議你別那麼快放個包袱在心裏,因為這個包袱比一把傘重多了,而且不是說拿走就能拿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