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發到31厘米”:一絲一毫中的無聲之愛(1 / 1)

“待我長發及腰,將軍歸來可好”是一樁浪漫的愛情故事。頭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文明賦予了各種各樣的深刻含義。西方神秘主義認為人的頭發具有獨特的能量,中國則將原配夫妻稱為“結發”。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語中也有個“共白發”熟語,用以形容恩愛的夫妻。近年來,日本的年輕人中間悄悄興起了一個蓄發到31厘米的活動,他們的目的是剪掉通常會花費兩到三年蓄起的頭發,幫助因為疾病而脫發的兒童。

據日本媒體報道,8年前,日本大阪成立了一個名為“Japan Hair Donation & Charity”(日本頭發慈善捐贈)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旨在為患有癌症、少毛症或因其他疾病而失去頭發的孩子們提供用真發做的假發。孩子們的心靈是脆弱的,在受到病魔的攻擊後,失去對於外貌而言最為重要的頭發,幾乎等同於在傷口上撒鹽。於是,該組織創始人決定以慈善公益活動的方式贈送真人假發,以治愈孩子們心靈的創傷。

而製作一頂這樣的假發至少需要30個人的頭發,每份頭發至少要31厘米。這些頭發從何而來呢?該非營利組織的代表理事渡邊貴一在媒體上表示,最近組織每日能夠收到大約200份頭發,但捐贈者卻發生了變化,以往捐贈頭發的主流是20~40歲的女性,近期捐贈者的年齡卻越來越年輕。以2018年8月為例,有40%的頭發都來自10多歲的青少年,甚至有男性參加了這項活動。

這個慈善活動為什麼會在青少年之中突然流行起來了呢?渡邊理事給出的理由是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他們的慈善事業。例如,日本女演員柴崎幸是第一個在社交媒體上捐贈頭發的名人。很多母親閱讀了她的博文後都表示感同身受,她們很有可能和自己的孩子講述了這樣的事情。2017年暑假,該組織舉辦了一項麵對青少年兒童的大型交流活動,現場展示假發的製作,並邀請了接受假發的患者到現場和想要捐贈頭發的家庭麵對麵交流,直接回答了家長們關注的“捐贈的頭發如何變成假發”“我們捐贈的頭發會給哪些人”等問題,方便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這項慈善活動。

活動現場,已經蓄起長發的小學四年級學生佐佐木優真說,“雖然我是男孩子,但我從今年2月開始就留長發了”。他從報紙上看到了這個活動的相關報道,非常感動,於是就也想試著參加這個活動,這樣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對於十分喜歡運動的佐佐木而言,留長發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尤其在夏日要比常人流更多的汗,但他都忍耐下來了。他說,他勢必要把頭發留到31厘米。據統計,該組織收到的頭發中,由男性捐獻的比例不到10%。他們都像這位小學生佐佐木優真一樣,希望用自己的頭發幫助患病的人。

然而,想要製作出一頂真人假發,光靠一個人的頭發是遠遠不夠的。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日本的女子高中生組織了“捐獻頭發同好會”。該同好會在2017年5月建成。來自群馬縣的一名高中二年級女生伊穀野真莉愛表示,她之所以參加這個同好會,是因為自己的祖父患癌症後很痛苦地離開了人世,她希望通過捐獻自己頭發的方式幫助更多的癌症患者。該同好會的例行活動一月一次,除了大家一起蓄發之外,主要任務是呼籲社會向患者捐贈頭發,以製作假發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影。她們也通過社交軟件推廣這個活動,目前的關注人數已超過500人。

新媒體對公益活動的宣傳推廣有著很大的作用。非營利組織“Japan Hair Donation & Charity”的社交賬號已有近4000人關注。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醫學與健康,對癌症患者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心理需要幫助也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