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到位於東京霞關的日本最高法院旁邊的一個小公園錄製節目。匆匆經過此地時,意外地在院牆外麵一排公示板上看到了不下20個人的頭像。走近一看,恍然大悟。原來,日本最高法院正在進行“耐震改修工程”,牆上的個人標準頭像,都是建築工地上各項工程的負責人,上麵還寫著其公司名稱、個人姓名、出生年月以及技術職稱。應該說,這種公示做法,是日本建築工地的一大特色,也是非常具體、細致的崗位責任製。
日本工地無論施工項目大小,都會在周圍碼放警示圍欄。
建築業是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激烈的行業競爭,使日本建築企業在運作模式、施工工藝等方麵,下足功夫去研究改進,在低成本、高效率的同時,做到節能、環保。
首先,這種具體、細致表現在分工特別明確上。基本是有多少項工程,就分給多少家公司負責。比如有的公司就負責封膠,有的公司就負責貼牆紙。不管是負責哪個工程的,都得將公司的名稱、地址、社長的名字、現場負責人的名字和照片、建築士資格證的號碼、日本國土交通大臣批準的建築許可號碼、許可批準的範圍和日期等信息全部公開貼在公示板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如果出了事情也一下子就知道找誰來負責。
其次,表現在對人身安全的重視上。在施工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身安全。日本的建築工人都有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而且保險內容也必須明示,同樣要在工地外側的公示板上貼上勞災保險關係成立票,上麵寫明保險關係成立時間、保險關係成立號、工程日期、承包主的住所名稱承包主代理人的姓名等。所以,遠遠地望上去,建築工地的外側很是有趣,就像整齊地貼滿了各種“告示”一般,還都配有標準頭像。
另外,日本的建築工程分為兩類:一類叫作建築工事,就是我們說的蓋房子;一類叫作土木工事,就是除蓋房子外的所有工程,包括修路、建牆、挖水道、抗洪建築等。
日本人蓋房子,有很多程序是在標準化的工廠裏完成,再將半成品運到工地裏進行拚裝。需要澆混凝土的地方,工人會用高壓水槍進行清潔。為了防止揚塵和有東西從高處墜落,所有的建築工程都是包起來的,外麵看不到裏麵在幹什麼,隻能看到每高出一層,就包上一層。突然某一天,包裝一拆除,一棟嶄新的大樓就矗立在眼前。而日本出售的商品房都是精裝修的成品,使用的都是符合規定的環保材料,所以買後即可搬入,不用放風晾上三個月或半年。
最後,嚴格劃分區域,也是日本建築工地的一大特色,就是一定要有辦公室、更衣室、洗手間、自動販賣機和指定吸煙處。工人早上來到工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更衣室換衣服、換鞋子、戴安全帽,小組負責人每天都要一個人一個人地檢查一遍,然後大家一起開早會,確認進度等,最後統一做早操,活動腰身手腳。
盡人皆知,建築工地上明火是安全隱患,可是建築工人裏難免有煙民。為了滿足這些工人的需求,施工方都會安排一個指定吸煙處,指定專人負責每天清理煙蒂等,杜絕隱患。
無論是來訪者還是工人,在建築工地上出入,隻能走在畫好的或是用黃色膠帶貼好的線路以內,不可以隨便走動。
如今,日本的建築工地還推出了4個R的環保措施,即Refuse(不使用非環保材料)、Reduse(節材、節能)、Reuse(重複利用)和Recycle(可回收)。這是進一步考慮到了人類的未來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