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認知能力可以更上一層,由向外區分與向內衡量,提升到主客合一,不再執著於自我,卻能以“道”的立場來觀照一切。這時產生“啟明”,洞識萬物芸芸,各歸其根,無為勝於有為,甚至,無為就是無不為了。這顯然是一套講求“培養智慧”以“發現真理”的哲學係統。然而,這種智慧不僅難以傳授,而且不易表述。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有的語言都隻是方便法門,目的是助人以心靈之眼去直觀“道”,然後在具體的行動中表現超越的精神。
一旦化除執著,眼界隨之開朗,天地也變得無限寬闊了。接著發揮道家思想的是莊子。莊子進一步提出“遊”的理想。他以各種寓言以及虛擬的人物與故事,展現了一個無限而永恒的精神世界,這是人人可以達到卻極少有人真正達到的。修行過程並無定法,大致有以下階段:“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由超越世間利害、有形之物、生命欲望,到光明初現,體認萬物一體,終至不受時空所限,有如恒存的精神體。
莊子為人類描述了一個精神上至為寬廣的領域,讓我們可以遨遊其中。隨著主體的自由與解脫,產生了藝術上想象的空間與審美的情調。中國曆代許多傑出的詩人與畫家,都由莊子汲取豐富的靈感。不僅如此,每當遭逢亂世,讀書人隱居山林時,也常由莊子得到安慰。
不過,道家思想以智慧為重,要靠個人體悟啟明,而無法傳諸大眾。同時,它所強調的修行也與一般的道德修養有別,不足以用為社會教化的參考。至於漢代末期所衍生的道教,則與道家的原始意旨沒有必然關係。
在哲學界,單是“道”這個概念就令人深感興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M.Heidegger,1889-1976),晚年曾試圖將《老子》譯為德文。即使他最後因為不懂中文而放棄這項嚐試,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真正偉大的哲學係統必有相通的地方,因為它們都是人類理智麵對道或超越而絕對的“一”,所作的沉思的結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