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王樹增:長征(43)(1 / 1)

這是敵對兩軍的賽跑,目標是瀘定縣城西麵那座在十三根鐵索上搭成的搖搖晃晃的吊橋。

夜深了,一道閃電劃過深穀,暴雨瓢潑而下。

這是一個萬分艱難的夜晚。大雨中四周一片迷茫,伸手不見五指。因為有敵情,不能點火照明。但山路濕滑崎嶇,一腳踏空就會跌下深淵。在這樣的路上,紅軍官兵不能緩慢地移動,而是要竭力奔跑。更嚴重的是,官兵們已經整整一天沒有停下來吃口飯了,每個人的體力透支幾乎都到了極限,如果一旦倒下就很可能再也起不來了。這時候,紅軍中所有的黨員都分散到了戰士們中間,他們用繩子把體力不支的戰士綁在自己的身上,用最後一點體力拉著他們,顯示出與每一個戰士同生共死的決心。他們在黑暗的大雨中把身上背著的米拿出來,讓戰士仰起臉喝一口雨水,然後邊跑邊嚼濕漉漉的生大米。

大雨停了,突然間,四團團長王開湘和政委楊成武看見大渡河對岸出現了一串火把,經過辨認,認出是川軍的行軍隊伍。川軍能夠打著火把走,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如果對岸向這邊聯絡,就讓隊伍裏的川軍俘虜用四川話騙他們。於是,四團官兵也點起了火把,而且比對岸川軍的火把還要亮。點著了火把之後,王開湘和楊成武規定把所有的牲口、行李和重武器統統留下,由一個排在後麵看管,其餘的官兵必須以每小時奔跑十裏之上的速度前進。暗夜中的大渡河兩岸,紅軍在南岸,川軍在北岸,敵對雙方的兩條火龍在齊頭並進。

與四團齊頭並進的是川軍第三十八團的一個營,營長叫周桂。周桂正奉命率部火速前往瀘定橋。他挑選出全營最精壯的官兵組成了一個突擊排,遠遠地跑在了全營的前麵。這個排的任務是把這支部隊的軍旗插到瀘定縣城的城牆上,並且負責把瀘定鐵索橋上的木板拆卸下來。

周桂營果然向南岸的四團發出了詢問信號,紅軍司號員根據川軍俘虜的指點,用號聲回答說是"自己的隊伍"。並行跑出了幾十裏後,北岸川軍的火龍突然不見了,司號員趕快吹號詢問,對岸的川軍這次也用號聲回答說:"我們宿營了。"

天色逐漸亮了起來。

前麵,就是瀘定橋了。

大渡河的這段河段古稱"瀘水"。海拔七千多米的貢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對峙,大渡河在奇峰險山切出的深穀中衝出,猶如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這裏是川康要道上的天塹。康熙四十四年,為了打通京城、成都至拉薩的通道,清廷下令在這個巨大的峽穀上架橋。這是一座由鐵索支撐起來的空中吊橋,橋長一百零一點六七米,十三根碗口粗的鐵索連接兩岸,其中九根為橋麵,四根為扶手,鐵索被分別固定在兩岸的兩塊鐵樁上。一九三五年六月末,以往在橋上通過的客商騾馬不見了,橋麵鐵索上鋪的木板已被拆去,大渡河兩岸間的峽穀上鐵索空懸。北岸橋頭的橋樓已經被沙袋圍嚴,形成一個堅固的橋頭堡壘,從堡壘的射擊孔中伸出的機槍麵對鐵索。瀘定城一半在山腰,一半緊貼河邊,正對橋的城門上城牆高兩丈,上麵也修築了幾座堡壘,配置的火力在橋麵上形成了一張火網。

在北岸防守的是川軍李天全部的第三十八團。這個團的先頭部隊三營,就是與紅軍隔河舉著火把齊頭並進的那支川軍。三營的先頭連比紅一軍團四團早兩個小時到達瀘定橋,連長饒傑命令士兵立即拆橋板,但是由於士兵們實在太累了,天又下著大雨,同時有不少人鴉片煙癮犯了,因此橋板拆得極其緩慢。三營營長周桂到達之後,增派了士兵去拆橋板,同時開始構築阻擊工事。天亮的時候,團長李天全率李昭營到達,南岸的紅一軍團二師四團也到了,雙方都沒有猶豫就開始了射擊。

萬丈深淵之上,僅憑幾根鐵索就想突擊到河這邊來,幾乎是一件不可能辦到的事情。至少川軍這麼想。因此,他們一邊向河對岸射擊,一邊不斷地向紅軍高喊:"有種的你們飛過來!"

下午,四團奪橋的作戰方案定了:二營和三營火力掩護,特別注意用火力阻擊兩側的增援之敵,一營分三個梯隊正麵強攻。首先發動進攻的是由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帶領的二十二人組成的突擊隊,他們強行攀索向北岸衝去。三連在他們的身後,任務是跟在後麵鋪橋板;三連的後麵是一連,任務是在鋪好的橋板上發起最後的衝鋒。

下午四時,飛奪瀘定橋的戰鬥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