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靈猴轉世”(2 / 2)

“靈猴轉世”隻是杜撰傳說,張之洞也絕非“神童”,但他確有超乎常人的稟賦與聰慧。十三歲以前,他已學完四書、五經等全部儒家經典,兼習史學、小學(文字學)、及經濟之學,還自學了《孫子兵法》、《六韜》等多篇武學名著,完成應試科舉考試的必要準備,打下日後從政治學的初步基礎,並在十二歲那年刊刻了詩文集,名曰《天香閣十二齡草》。張之洞學業的進步,除了天賦,就是勤奮。他好學多思,沒有一般兒童不求甚解的毛病,從啟蒙識字開始,便渴求了解每一個字的含義,直到弄懂為止。他每日挑燈夜讀,專心思考,每當夜深人倦,不知不覺睡著了,打個盹,醒來再讀再想,必得其解而後已。父親對子女的重視也是促其成才的重要原因。興義府偏處黔東一隅,經濟落後,張鍈花錢從外省購回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數十櫥,供諸子課餘隨意瀏覽閱讀,他認為自幼浸灌既多,日後必有益處。平日訓子,則以力學與儉約知禮為宗。為了四個兒子的學業精進,張鍈曾經聘請過十三名塾師,其中多為進士、舉人、貢生,其中包括後來任貴州巡撫被稱為血性奇男子的韓超。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秋天,十三歲的張之洞在老家人張喜的陪護下,啟程回原籍直隸南皮縣參加縣試。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曆經湘、鄂、豫三省,於第二年春節後,他第一次回到故鄉雙廟村。房屋是父親前些年新建的,但與普通民居並無大的不同,物料既不考究,也沒有深宅大院。張鍈說,廳房之木沒有自朽自爛的,鬆柏檁梁固好,如果子孫不爭氣,自恃家產揮霍浪費,再好的廳房也保不住。

參加當年縣試的童生中,數張之洞年齡最小,個兒最矮,這讓麻臉的縣教諭感到驚奇,有意試探這位看上去不過八九歲的小童生,提出要張之洞和他對對聯。他指著院內一棵彎曲的桃樹說:“駝背桃樹倒開花,黃蜂仰視”,要張之洞對下聯。之洞略一思忖,對曰:“瘦腳蓮蓬歪結子,白鷺斜觀”。麻臉教諭連聲稱好,又出上聯:“小童生兩腿木耳”。張之洞暗忖這是老先生在奚落自己,立刻回應:“老大人一臉花椒”。教諭聽了搖頭訕笑,心裏卻充滿著對這位小童生的愛慕之情。

張之洞在三天中一連考了五場,不論是八股文,試帖詩,還是經論、解賦、策問,場場應對自如,揮筆而就。不久榜發,張之洞名列榜首,中了秀才。在科舉時代,考中秀才叫做“進學”,即取得進入縣學繼續深造的資格,然後依照“學而優則仕”的規則,鄉試、會試、殿試一路考上去,金榜題名,封官授職,是謂科舉正途。張之洞小小年紀就考中秀才,順利闖過仕途上的第一關,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