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說的兩路進攻每路都有自己的目標。用於兩路進攻的兵力很有可能顯著地超過對方的兵力,倘若每路進攻都十分有力,那麼,它們隻會互相產生有利的影響。如果敵人的兵力沒有平均分布,我們的進攻因此有一路失利了,那麼,完全有理由可以期待另一路進攻的勝利自然地彌補這一失利,這是兩路進攻間的真正聯係。這兩路進攻之間距離很遠,日常的小事件之間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發生著相互作用的,因此,直接的,或者說直線的聯係是沒多大價值的。
同時,本國心髒受到進攻的敵人也不可能用很大兵力來切斷這種聯係。很值得擔心的是受別動隊支持的居民會切斷這種聯係,敵人可不消耗正規部隊就會達到這個目的。為了對付這種情況,隻要從特裏爾向蘭斯方向派出一個騎兵為主的軍,有一萬人至一萬五千人也就可以了。這個軍能擊敗任何別動隊,並同主力齊頭並進。它不需包圍要塞,也不必監視要塞,而隻要從要塞之間通過,不必占領任何固定的基地,如果遇到優勢的敵人,它可向任何方向回避。它也不會遭到重大的失敗,萬一遭到失敗,對整體來說也不是重大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一個軍也許就足以成為聯係兩路進攻的中間環節。
第四。兩個次要行動,即意大利的奧軍行動以及英國的登陸部隊的行動可以用最好的方式實現它們的目的。它們如果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那麼,就會基本上達到了它們的目的。無論如何,兩路大規模進攻中的任何的一路都絕對不應該在任何程度上依靠這兩項次要行動。
我們堅信,如果法國再想狂妄地采取傲慢態度,同過去一百五十年那樣壓製歐洲,我們就可用這種方式打敗法國,使它受到懲罰。也隻有在巴黎那一邊的盧瓦爾河上,我們才能從法國那裏獲得保障歐洲安寧所需的條件。隻有采用這種方式,七千五百萬人對三千萬人的自然對比關係才能迅速地表現出來,才不會如一百五十年來那樣,由敦刻爾克到熱那亞的各國軍隊像一條帶子那樣子圍著這個國家,它們追求著四五十個不重要的不同目的,這些目的中沒一個足能以克服普遍存在的。特別在聯軍中不斷產生並反複出現的怠惰。阻力與外來的影響。
讀者自然會看到,德意誌邦聯的軍隊目前的部署與這裏所要求的部署是如此不同。在目前的這種邦聯中,德意誌各邦成了德意誌力量的核心,而普魯士和奧地利卻被這個核心所削弱,失去了它們應有的分量。可是,一個邦聯在戰爭中是一個很脆弱的核心,因為在這裏不可能設想有什麼統一。毅力。將帥的合理的選拔。威信。責任心等。
奧地利和普魯士是德意誌帝國力量的兩個自然的中心,它們正是支撐點,是刀斧的最強部;它們是久經戰爭鍛煉的君主國家,各有各特定的利益,各自有獨立的軍隊,它們是其他各邦的盟主。一個組織應該以這些自然的特點作為根據,而不應以關於統一的虛偽的主張作為根據。統一在目前情況下,是完全不可能會實現的,誰要是追求不可能的事情而忽視可能的事情,那就會是一個愚蠢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