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戰爭計劃(六)(2 / 3)

因此,我們再重複一遍:留在意大利的軍隊應少到情況所允許的最低限度,隻要能夠保障奧軍不致在一次戰局中喪失整個意大利,那就已足夠了。在我們這裏的例子中,這個兵力完全可假定為五萬人。

另一點考慮是法國是一個濱海的國家。由於英國在海上擁有霸權,法國的整個大西洋沿岸很易受到威脅,所以它或多或少要派兵加強守備力量。不論這種守備力量多麼薄弱,法國的邊防線也將因而增加兩倍,為此就不得不從作戰的軍隊中抽出大量兵力。若英國用兩萬或三萬人的登陸部隊威脅法國,或許就可以牽製比這個數量大一倍或兩倍的法軍。同時,法國不僅需要派出軍隊,而且艦隊和海岸炮台還要金錢和火炮等。我們假定英國為了這一目的使用上二萬五千人。

這樣,我們的戰爭計劃將十分簡單,其內容如下:

第一。在尼德蘭集中:

普魯士軍隊200,000人

尼德蘭軍隊75,000人

英國軍隊25,000人

北德意誌各邦軍隊50,000人

總計350,000人

其中約五萬人作為邊境要塞的守備部隊,其餘三十萬人則向巴黎前進,同法軍進行主力會戰。

第二。二十萬奧地利軍隊和十萬南德意誌各邦軍隊集中在上萊茵地區,以方便同從尼德蘭方麵進攻的軍隊同時推進,指向塞納河上遊地區,進而又向盧瓦爾河推進,也同法軍進行主力會戰。兩個方向的進攻或許可以在盧瓦爾河合而為一。

這樣,主要的內容已確定了;我們還要談的,主要就是同消除錯誤觀念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是:

第一。統帥應努力尋求計劃中的主力會戰,爭取在能獲得決定性勝利的兵力對比和有利條件下進行主力會戰。為了這個目的,統帥應不惜犧牲一切,在圍攻。包圍。守備等方麵應該盡量少用兵力。如果如施瓦爾岑堡在1814年所做的那樣,一踏進敵國就像離心的射線那樣向四處分散,那就會遭徹底的失敗。聯軍在1814年所以沒有在頭兩個星期內就遭到徹底失敗,隻是因為當時的法國已軟弱無力的緣故。進攻應該像一支用強大的力量射出去的箭,不應像一個逐漸膨脹而最後破裂的肥皂泡。

第二。應讓瑞士用自己的力量進行防禦。倘若瑞士保持中立,那麼我們在上萊茵地區就有一個良好的依托點。如果瑞士遭到法國的進攻,它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進行抵抗,瑞士很多方麵是非常適於進行這種抵抗的。最愚蠢的想法是認為瑞士是歐洲地勢最高的國家,所以它在地理上能夠對戰爭起決定性的影響。其實,這樣的影響也隻有在某些少有的條件下才可能出現,可是瑞士根本不具有這樣的條件。在本國的心髒遭到進攻的情況下,法軍不可能從瑞士向意大利或者施瓦本進行強有力的進攻。因此,瑞士地勢很高更不能看作是有決定性意義的條件。在戰略範圍,製高的利益主要是在防禦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對進攻來說,剩下的一點的重要意義隻能在某一次攻擊中表現出來。誰不了解這一點,誰就是沒對這一問題進行過透徹的思考,假如將來在當權者和統帥的會議上,有一位學識淵博的參謀憂心忡忡地說出這番聰明話來,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預先申明,這是胡說,我們則希望在這樣的會議上有老練的軍人,有通事達理的人出席,以便能堵住這個參謀的嘴巴。

第三。這兩路進攻軍隊之間的地區,我們幾乎可以不再去管它。六十萬大軍集中在離巴黎三十到四十普裏的地方,準備向法國的心髒進攻,在這樣一種場合,難道還要去考慮掩護中萊茵地區的問題,從而掩護柏林。維也納。德累斯頓和慕尼黑嗎?考慮這個問題是違反常識的。是否需要掩護交通線呢?這倒並不是不重要的。可是,人們可能從這裏開始作邏輯上的推論,認為掩護交通線必須用進行進攻那樣大的兵力並有進攻那樣的重要性,因而不是根據國家地理位置必然的要求分兩路前進,而是不必要地分三路前進,然後這三路也許又變成五路甚至七路,於是老一套的陳詞濫調再次出現了。